首页 » 论文导航 » 教育 » 正文
高校异地办学人才培养定位和培养模式考量
 
更新日期:2020-09-11   来源:   浏览次数:201   在线投稿
 
 

核心提示:高校在开展异地办学过程中,明确异地校区人才培养定位不仅对高校整体发展还是对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都有着重要意义,高校和地方政府联合开展合作办学意在

 
 高校在开展异地办学过程中,明确异地校区人才培养定位不仅对高校整体发展还是对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都有着重要意义,高校和地方政府联合开展合作办学意在实现多方共赢,那么在异地办学人才培养定位上应结合各方需求以明确人才培养定位。异地校区不能也无法做到主校区的简单复制,应明确办学目标,结合区域经济社会实际凸显人才培养特色。为扭转“千校一面”,在遍地开花的高校异地办学背景下真正实现校地合作共赢,不为扩张而扩张,让异地办学具有可持续性,高校应结合校情、地情,明确人才培养的定位,探索具有自身办学优势和办学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
对于开展异地办学的高校应如何进一步明确人才培养的定位,部分学者针对不同高校的实际情况展开深入探究,如针对珠海大学园区多所高校,哈工大威海校区、浙江科技学院安吉校区模式的探讨等,这些个案分析研究为高校开展异地办学人才培养定位方向提供了具有实质参考意义的经验。虽各高校开展异地办学的驱动力和在异地办学的类型上可能存在差异,但大多数学者都认可在异地办学定位上,高校应将服务地方经济社会作为重要价值取向,为地方培养紧密结合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人才,应“力求学校发展与社会契合,适应国家和地方的科技、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战略需求,立足地方,依托地方,服务地方,努力实现人才培养结构与市场需求的零距离对接,形成自身特有的优势和办学的特色。”
异地办学的高校在人才培养定位上紧密结合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主要有四个方面的考量:
第一,顺应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和教育政策导向的需要。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 年)》中明确提出: “高校要牢固树立主动为社会服务的意识,全方位开展服务。”国务院办公厅在 2017 年通过了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意见指出:“深化产教融合,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是当前推进人力资源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迫切要求,对新形势下全面提高教育质量、扩大就业创业、推进经济转型升级、培育经济发展新动能具有重要意义。”可见地方高校主动服务地方,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是国家对高等教育发展的要求。高校应主动顺应国家政策导向,结合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主动发挥高等教育培养人才、服务社会的基本职能,承担为区域经济培养人才的职责。
第二,打造学校品牌和办学特色的需要。高校在主校区所在地区外的另一区域开展办学,由于地缘因素,分校区无论办学条件、教学资源、政策条件等都与主校区存在差异,完全复制主校区办学模式和办学定位不仅难以实现,也不利于分校区不利于分校区发挥办学优势,实现办学效益最大化。异地校区应充分结合地方资源,顺应地方需求,形成办学特色,开拓、打造学校除主校区以外的另一张“名片”,提升学校的区域品牌影响力。
点击在线投稿
 

上一篇: 高校异地办学人才培养定位和培养模式考量

下一篇: 高校异地办学人才培养定位和培养模式考量

 
相关论文导航
 
 
 
 
 
 
 
相关评论
 
分类浏览
 
 
展开
 
 
 

京ICP备2022013646号-1

(c)2008-2013 聚期刊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声明:本站仅限于整理分享学术资源信息及投稿咨询参考;如需直投稿件请联系杂志社;另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告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