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导航 » 教育 » 正文
中小学课堂教学改革的经验与不足
 
更新日期:2020-09-14   来源:   浏览次数:152   在线投稿
 
 

核心提示:裴娣娜教授在改革开放40年的伟大时刻,回顾和总结了我国课堂教学变革之路。我国课堂教学经历了由整顿恢复(1979-1998年)到逐步深化(1999-2008年)再

 
 裴娣娜教授在改革开放40年的伟大时刻,回顾和总结了我国课堂教学变革之路。我国课堂教学经历了由整顿恢复(1979-1998年)到逐步深化(1999-2008年)再到现代建构(2009-2018年)的一条自主创新的发展道路。20世纪70年代末—90年代末,我国教育工作者清理了之前有失公允的教育理论与实践,再次申述教学与课堂教学的地位与作用,开始推进一系列的教育实验研究。此时我国的课堂教学变革研究主要集中于加强基础、发展智力、提高能力。借鉴引进、延续和自主设计为主要的理论和实践研究类型。20世纪90年代末期—21世纪初期,我国进入科技,社会的高速发展与变革的重要时期,教育的优先发展上升到战略性地位,进一步探索课堂教学改革的规律和深入发展的方向。课堂教学研究取向主要强调全面发展,将课堂教学整体作为研究对象,实现方法论上的突破。21世纪初期至今,课堂教学改革进入深水区,批判传统知识课堂教学弊端,吸纳更多的理论经验,愈发关注学生生活世界和生命价值的课堂重建,开始进行理论探讨与区域实验。
面向未来,立足当下,我国课堂教学仍需不断地深化改革,在现代社会背景和教育功利化的导向以及应试型考试的制约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目标以及为学生提供多种成长选择在目前的真实课堂上仍然不能得到充分地实施和体现,还不能真正实现学生个性化发展。学生的学习还相当程度上停留“浅层学习”的层面上,教师进行的教学并未真正触动学生内心真实的情感体验,未能进行深度学习、触及到学生的心灵深处。
目前中小学课堂学习缺乏深度的问题集中体现在以下三方面:一是隐形围墙,阻隔学生心灵。我们的课堂教学中或因课堂管理或者升学压力,难以触及学生深层的兴趣,情感,将“星星之火”无情扑灭。缺乏生命活力的课堂,自然难以看到知识和生命的光亮。二是浮于教材表层,记忆大量知识仍是主流操作,难以触碰知识内在意义,知识内核依旧是“高地”。三是专注于知识获得,难有活学活用。掌握大量的知识和记忆准备好的含义依旧是课堂教学中的常客,学生缺乏个性化的思考,深切的体验,难以激发起深层兴趣与潜力、灵活新颖的运用成了纸上谈兵。合理正常的重复训练有助于打好“地基”,但仅有重复性训练是有害的,维果茨基强调,即便是完成形成习惯的练习依旧需要内心的满足,即要有“心”的投入与参与。
点击在线投稿
 

上一篇: 中小学课堂教学改革的经验与不足

下一篇: 中小学课堂教学改革的经验与不足

 
相关论文导航
 
 
 
 
 
 
 
相关评论
 
分类浏览
 
 
展开
 
 
 

京ICP备2022013646号-1

(c)2008-2013 聚期刊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声明:本站仅限于整理分享学术资源信息及投稿咨询参考;如需直投稿件请联系杂志社;另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告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