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正处于由教育大国向教育强国转变的重要时期,推进教育现代化是建设教育强国的关键,教育现代化的核心则是促进人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因此,深化“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改革既是教育外部规律的客观要求,也是教育内部规律的现实要求。
(一)教育外部规律的客观要求
现代社会网络信息的快速发展使市场对人才的需求呈现多样化、复杂化的发展趋势,传统的工具教育论已然无法培养出能满足社会需要的人才。“以学生为中心”的本科教学改革重视学生自身能力的差异化培养,能够满足学生个性化的发展要求,从而为社会的发展提供专业、优秀的人力资源储备,不仅能够促进社会的前进和发展,同时也是高校教育适应教育外部规律发展的具体体现。“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最早起源于美国教育家杜威的“儿童中心论” ,之后经由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卡尔·罗杰斯发展成为一种学习理论,对美国教育界产生了深刻的影响。20世纪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世界首届高等教育大会上再次提及高等教育需要转向“以学生为中心”的新模式和新视角,“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开始影响国际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势和方向。
我国高校已由社会的边缘进入到社会的中心,承担着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神圣使命。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与外界的联系越来越紧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在我国高教界逐渐成为讨论的焦点。就我国目前高校教育现状而言,由于传统文化和体制的“保护”,教学活动依然遵循着“以教材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以教室为中心”的老三中心说。在这样的教育模式下,大学课堂的主体是以教师为中心,教师处于绝对权威地位,负责整个教学活动的进行,学生处于被动地位;教学方式以讲授为主,启发式、探讨式等教学方法很少被采用,学生犹如被动接受知识的机器,创新和思维逻辑等能力得不到培养和开发,因而此种方式又被称为“灌输式”教学;教学场所以课堂为中心,学生被局限于学校的课堂之内,实践课程少之又少,造成学生在学习中理论与实践的严重脱节,既不利于锻炼他们的动脑和动手能力,也阻碍了其创新意识的发展。2014年8月,中国工程院院士李培根教授在《中国青年报》上发表呼吁“教育应该真正以学生为中心”的文章,并引起广泛讨论。北京大学原校长林建华在2016年高等教育论坛上指出,我们的教育依然是以知识传授为主的模式进行,学生的好奇心和创造力没有得到充分的激发。[2]为了培养适应乃至引领社会经济发展的高素质人才,高校应该以学生发展为中心,以学生学习为中心,以学习效果为中心,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将重心由知识本位转向学生本位,更加关注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全面发展。
(二)教育内部规律的现实要求
高校教育必须首先遵循教育的内部规律,才能进一步推动教育外部规律的实现。原有的本科教育教学活动受社会、经济和文化等多重因素的影响,存在诸多弊端,尤其是学生在教学中的地位没有得到充分的肯定和重视,出现了自主学习能力差、创新意识欠缺和心理问题频发等现象。华中科技大学赵炬明教授基于美国学者所做的一系列调查研究提出,大学对大学生发展有很重要的贡献,不仅仅是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提升,也包含心理的健康发展。“以学生为中心”的本科教学改革正是能够帮助学生有效学习和全面发展的科学新模式,符合教育内部规律。“以学生为中心”要求在教学中学生处于主体地位,教师应充当学生学习环境的设计者和学习活动的组织者。一方面,教师在制定教学目标和组织教学活动时,重视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和能力的培养,特别是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另一方面,学生拥有在课程选择、知识构建等方面进行适合自身情况调整的权利,进而提升学习效率。“以学生为中心”的本科教学改革与我国先前提出的“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的教育口号不谋而合,体现了教育的内在规律和以生为本的教育本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