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在我国被推行以来,在实施过程中遇到了重重阻力,教育界的许多学者曾就我国本科教育改革现状指出问题的根源所在,希望借此更好地推进改革。华中农业大学陈新忠教授就认为,我国本科教学难以全面贯彻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既有大学教育的因素,也有社会制度的影响,更有学生选择及其行为的作用。从多角度说明了改革面临问题的多重性和严峻性。本文基于本科教学存在的现实问题,从教学场所、教学方法和教学主体等三个层面提出实施“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改革路径。
(一)教学场所的改革
教学场所作为教育教学活动的承载体,其整体设计的合理与否间接影响着本科教学改革的实施。一般来说,教学场所的改革又可以称为课堂改革,涉及课堂结构、课堂性质和课堂评价三个维度。
1.课堂结构:由注重“学校课堂”转向注重“生活场景”
课堂是学校提供给教师“教”与学生“学”这样一种双方互动的特定场域,教师多以此为依托开展教学活动。现如今,我国很多大学特别是应用型高校逐渐重视学生个人能力的提升和拓展,因此学生进入到本科学习后的实践机会较以前有所增多。但由于每所学校自身资源和条件的差异,真正能让教师将课堂转到实际生活场景中教学的学校屈指可数。学生被局限于课堂之内,光靠虚无缥缈的想象式学习,并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开发潜能,实施让学生在“做中学”“研中学”“创中学”的教育模式更无从谈起。陈新忠教授提到,实践中学习、学习中实践是教师与学生、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是教育教学本真的传统回归,也是学习型社会个体终身学习最富有成效的推广模式。
现代化社会要求学生不仅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和丰富的知识储备,还要有较强的综合实践能力。在我国部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创新实践案例中,西南交通大学的肖平教授带领学生从课堂走向了社区,通过为社区服务,来锻炼学生将理论应用到实践中的能力,进一步采用学生讨论的方式,让学生自主搜集材料、自主思考、思想碰撞和调研实践,培养其逻辑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和分析能力等综合能力与素质,走出了“象牙塔”,抛开了学习受课堂的限制,达到了意料之外的教学效果,学生在这样的课堂上所收获的将是受用一生的学习方法与实践经验。突破传统教学场域的局限性,课堂教学与情景教学相结合,更加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教学活动增效。
2.课堂性质:由注重“知识讲授”转向注重“感悟思考”
我国高校教师在本科教学中仍然采用以讲授式为主的教学方法,这是不争的事实之一。教师在这种教学方式下可快速完成自己的教学目标,避免时间上的浪费和大量精力的消耗,有利于把握教学进度;而学生则处于一种被动接收信息的地位,很少有机会进一步对所学内容进行深层次的思考和学习,导致学生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当代国际著名批判教育家保罗·费莱雷在《被压迫者教育学》中指出了以教师为中心的“讲授式教学”的种种弊端:教师教,学生被教;教师无所不知,学生一无所知;教师思考,学生被思考;教师讲,学生听——温顺地听……教师选择学习内容,学生(没有征求意见)适应学习内容 ……教师是学习过程的主体,而学生纯粹只是客体。新时代的教学改革取向是淘汰“水课”,打造“金课”,倡导探究式教学、问题式教学、项目式教学、辩论式教学等,旨在激发学生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发散思维、反向思维、求异思维、创新思维。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辅助者,可以通过向学生提出种种问题来启发学生积极思考,或设计成独立的项目组织学生进行团队学习,或让学生围绕一个主题进行辩论,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查找资料、自主进行设计、自主表达思想、自主建构知识体系。
换句话说,由注重教师的知识讲授要转向注重学生对知识的感悟思考,让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训练和提升自身各项能力,依次完成认知发展的图式—同化—顺应—平衡四个学习阶段,形成学生自身的特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