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导航 » 教育 » 正文
地方农林本科高校人才供给现状
 
更新日期:2020-09-15   来源:   浏览次数:130   在线投稿
 
 

核心提示:截止至2019年6月,全国高等学校共计2956所(含独立学院257所,成人高等学校268所),其中农林高校82所(含专科院校34所,民办院校12所)。从宏观上看

 
 截止至2019年6月,全国高等学校共计2956所(含独立学院257所,成人高等学校268所),其中农林高校82所(含专科院校34所,民办院校12所)。从宏观上看,新中国成立70年来,我国举办涉农专业的本科高校538所、高职院校162所,涉农本专科专业每年招生近20万人;到2020年,我国约需要专业合作组织带头人30万人、各类技术服务型人才150万人、企业经营人才150万人、农业养殖能手230万人、种植能手400万人、生产性服务人才550万人,再加上捕捞能手、能工巧匠、社会服务型人才等,农村实用人才需求总量在2000万人以上。2016年,从部属 6 所农林类高校的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清单来看,当年参加国家或地方基层就业项目的人数不足 1000 人,占就业总人数比例约为 5%。不论是从宏观上来看,还是重点涉农本科高校毕业生就业情况来看,未来乡村人才需求缺口较大。可以看出,就目前高等农林教育体系所培养的涉农人才来看,无论是规模与数量还是结构与素质均难以满足乡村振兴等众多国家战略发展需求。
涉农高校培养的新农科人才潜心基层的困境与障碍在哪里?已有学者通过对国内19所农林高校《本科教学质量报告》分析,“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被提及最多,尤其是现阶段地方农林本科高校应对办学理念、人才培养模式、教学方式等方面予以有效反思。针对地方农林本科高校人才培养方面的问题,已有研究结果主要集中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人才培养理念定位同质化严重。有学者通过25所农林高校2016-2017年度本科教学质量报告进行分析,其中17所非双一流农林高校对于人才培养目标表述多为“高素质创新创业人才”“高素质专门人才”“高素质应用专门人才”应用型、复合型、研究型人才”“学术型、复合型、应用型人才”等;可以看出,农林高校人才理念定位趋同,特别是“农”特色不足,导致同质化突出。
二是专业及课程设置与市场需求错位。自1999年高校扩招以来,农林高校调整学科专业布局,朝着非农专业发展,农林本科高校由农学向理、工、商多学科发展,向着综合高校方面转型。有数据表明,农林本科高校中农林类专业仅占据全校专业总数的两成;非农专业逐渐占据农林高校主体。沿袭多年的专业设置、课程设置方式,并没有随着行业发展而有实质性的改革。
三是教学组织形式单一与管理模式落后。目前,国内运用比较多的教学形式是班级授课制、小组合作制学习;教学方式即便是借助先进的教学设备,灌输式课堂教学模式也并没实质性改观。由于缺乏有效的实践教学,使得学生校外实习,尤其对乡村振兴主战场形势适应方面,存在“走不出、走不远、走不长、走不近”现象。由此,让来自地方农林本科高校的毕业生发自内心地认同自身职业、亲近农民、热爱农村更是无从谈起。
四是教学质量及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不够科学。根据笔者前期调研,当前的地方农林本科高校对教学质量评价方法主要采用“以学生评教换取选课权”方式,同行或同事评价陷入形式化误区,引发“重科研轻教学”。同样,对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方式相对单一,目标聚焦于学生成绩是否达到考试要求,忽视学生能力是否达到培养目标;教学过程看重教师教授的内容,而非学生学到的知识;忽视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致使考试形式单一和考试方式僵化现象并存,很难对人才培养做出客观公正评价。
点击在线投稿
 

上一篇: 地方农林本科高校人才供给现状

下一篇: 地方农林本科高校人才供给现状

 
相关论文导航
 
 
 
 
 
 
 
相关评论
 
分类浏览
 
 
展开
 
 
 

京ICP备2022013646号-1

(c)2008-2013 聚期刊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声明:本站仅限于整理分享学术资源信息及投稿咨询参考;如需直投稿件请联系杂志社;另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告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