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辟谣”的质疑权力返还给媒体机构
在官方机构丧失公信力,民众陷入“塔西佗效应”之时,如何在“辟谣”之后,民众对所谓“谣言”提出质疑,又如何进一步验证,传统媒体起到了关键性作用。
传统媒体机构在信息舆论场出现时应该担负起“舆论监督”作用。传统媒体机构相较于新媒体机构,拥有一批业务素质过硬、分析能力突出的调查记者,能够深入现场进行第一手资料的搜集、整理和分析,能够排除利益之外的,尽最大能力带领公众接近事实真相,从而倒逼官方以真相正视听。
新媒体特别是移动媒体发展以来,大量的新媒体涌入媒介市场,电子屏幕市场占领纸质阅读市场,抢占消费者的注意力,导致严肃的传统媒体利润被切断,从而陷入萧条和僵局。而此次事件带来的警醒是,只有严肃的、拥有第一现场采写能力的媒体机构,才能真正做到“挖掘事实,监督环境”的作用。
(二).社交媒体平台信息有序并精简,事实信息重复过滤机制
数字时代,网民用户需要的是优质精细的互联网服务,而非量大粗放的信息,体现在网络信息内容监管的要求上,则要求在提供更丰富多样的信息的基础上,各媒体平台提高内容治理,尤其是信息过滤水平,从而为网民提供良性循环的网络传播生态。
以微博为例,大量事实信息在用户信息流页面重复推送,现有患者无法得到救助、专家言论反复更改等信息内容传达焦虑、不安和愤怒,给受传者造成强烈的情绪冲击。作为社交媒体平台,如何有效将重复信息流最大程度精简过滤、集中归纳,是面对疫情信息冲击的研究方向。
首先,以大数据形式搜集用户页面信息流,重复性事实多条合并,保证用户在微博页面看到信息,但并不会重复浏览;其次,对于大量的患者求救信息等容易引起情绪焦虑的信息,也可以采取关键词捕捉方式,进行合并,同时也可以查看详情。最后,可以在容易引起强烈情绪反应的信息流上作标识,提醒用户信息即将带来的心理冲击,以做好信息“疫苗”准备。
(三).大数据支撑下的谣言关键信息捕捉能力,媒体政府机构积极联动的传播机制
对于信息传播中,危害最大的“谣言”,同样可以采取技术方式进行识别和证伪。在谣言最为猖獗的社交媒体中,对于信息流页面、微信公众号页面等公共页面或者截图中,依然被“转发”的谣言,除了传统的“关键词”捕捉方式,还可以深度开发人工智能技术,将信息与“云谣言库”进行比对,并在页面进行标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