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导航 » 教育 » 正文
幼儿园纪律教育的误区
 
更新日期:2020-09-21   来源:   浏览次数:162   在线投稿
 
 

核心提示: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学前阶段的幼儿生性活泼好动,幼儿园十分重视纪律教育,总的来说,每个班级的一日常规、纪律教育内容迥异,对于纪律教育的科学性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学前阶段的幼儿生性活泼好动,幼儿园十分重视纪律教育,总的来说,每个班级的一日常规、纪律教育内容迥异,对于纪律教育的科学性关注度不够。从现有的纪律教育目标、形式、统一性及评价来看,幼儿园多为方便教师管理开展纪律教育,忽视了幼儿的终身发展。实际上,纪律教育只局限于约束,忽视了幼儿的发展。并且幼儿园教师与教师之间、教师与家长之间仍然是相互独立的个体,缺乏纪律教育的统一性,幼儿园纪律教育陷入了以下误区:
(一)纪律教育的目标窄化
对于幼儿来说纪律教育具有双面性,情调约束,促进幼儿社会化发展的同时也不可避免的对幼儿的自由进行一定的限制;对于教师来说纪律教育既具有管理的意义,也同时具备了育人的教育价值。幼儿园的纪律教育往往比中小学要复杂的多,由于幼儿园保教结合的特殊性,在一日生活的各项环节中都体现了班级的规则与纪律。但在实际的幼儿园纪律教育中,纪律教育的价值单纯的被压缩成了秩序管理,只是对幼儿进行相关的约束控制,忽视了其对幼儿的发展的关注,以追求方便教师管理为目的,强调纪律被动执行功能,忽略了蕴含在纪律教育其中的幼儿自觉性、道德意识、社会化的提高与发展。井然有序、循规蹈矩的纪律教育忽视了纪律教育的引导性与教育目标的自觉性,仅限于约束忽视发展的纪律教育是具有一定缺失的。
(二)纪律教育内容与方法失当
纪律教育中的约束和控制对我们来说是非常必要的,缺乏了约束的社会将是一个无人能想象的可怕之境。对于幼儿来说适当的控制使其脱离动物性,促进幼儿的社会性与人类的文明。但在实际的幼儿园纪律教育中,教师对于班级各种活动进行高度的控制,规范繁多,幼儿丧失了自主权和选择的机会,严重失去自由。斯金纳的操作行为主义理论认为幼儿的行为是受到强化的结果,为维持整齐划一、严谨有序的常规,教师会采用高控的手段,对不遵守规范的幼儿进行批评、威胁、惩罚、约束和打压,对于遵守纪律的幼儿则多数采用物质奖励。然而,纪律教育却是一个幼儿理解、主动探寻、主动遵循的一个过程。单纯的奖惩措施只是幼儿服从教师的过程,并不足以支撑幼儿的自控养成的整个过程,忽视了教师日常的引导和示范,丧失了纪律教育对于幼儿终身发展真正的意义。
(三)纪律教育程序不当
纪律教育是应当建立在师幼平等的基础上,促进幼儿道德发展的过程。皮亚杰的道德认知发展理论说明,2--7岁是儿童的道德他律阶段,这一阶段的儿童将规则看作权威力量,遵守来自权威的纪律;根据建构主义,幼儿参与到规则的制定是具有重要意义的;没有绝对正确的教育,纪律教育也是需要通过评价反思研究以不断完善和优化的。目前,教师对于违纪幼儿只关注结果,不注重幼儿的心态,对其横眉冷眼;在制定规则的过程中,幼儿只能盲目服从,缺乏商讨权力,参与度极低;在纪律教育的过程中,丧失了纪律教育的评价反馈功能。这种缺乏对不同年龄阶段幼儿心理的研究与评估、缺乏幼儿主动的构建的过程、丧失了优化和完善的评价环节的纪律教育,增大了纪律教育的随机性,严重降低了其科学性,使幼儿在纪律教育过程中身心备受煎熬,科学的纪律教育的程序是纪律教育的长久发展需要关注的问题。
点击在线投稿
 

上一篇: 幼儿园纪律教育的误区

下一篇: 幼儿园纪律教育的误区

 
相关论文导航
 
 
 
 
 
 
 
相关评论
 
分类浏览
 
 
展开
 
 
 

京ICP备2022013646号-1

(c)2008-2013 聚期刊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声明:本站仅限于整理分享学术资源信息及投稿咨询参考;如需直投稿件请联系杂志社;另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告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