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新业态下金融专业人才教育基准的要求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发展的速度、方式、结构、动力都在发生转化,这既是金融发展的重要机遇期,也是金融风险的易发多发期。金融科技迅猛发展,然而以P2P为代表的虚假普惠金融以科技创新为名,行非法集资和监管套利之实,引发风险外溢。传统的金融监管面对金融科技(Fintech)的破坏式创新(disruptive innovation)束手无力。金融科技虽然重塑了金融的业态,但并没有改变金融的本质,作为资金的跨时空融通配置,金融的基石就是“人与人之间的信任”。金融从业者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操守是建立金融业“信任”基石的不可或缺的一环。因此,新业态下,高校人才教育基准除了金融基本的素养以外,首先得具备健全的人格、良好的心理素质、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一定的开拓创新精神。在《金融学》的课堂教学中,凝练思政元素,强化诚信、正义、良知、公平、合规,树立科学理性投资的价值观,坚守法律法规底线、国家利益底线、社会公共秩序底线,培育出社会主义金融体系应有的价值取向,对于稳定金融秩序、提升金融运行效率,减少系统性金融风险具有重要意义。
2.大学生财商教育、风险教育的课程载体
近几年,大学生群体出现了诸如 “月光族”、“卡奴”、“坑爹族”以及毕业后“啃老族”。一些炫耀性消费、超前消费给了校园贷、信用贷有机可乘,让不少学生深陷债务泥潭,甚至出现“裸贷”,引发了不少恶性事件。这些现象都说明我国高校财商教育、风险教育仍然任重道远。《金融学》课程不仅让同学们理解货币资金的运行规律、信用的经济含义,还掌握一些理财知识和技能,理解资产收益与风险的两面性,这不仅有利于大学生合理的安排生活费用支出,对今后毕业投资消费理财也大有裨益。因此,融入思政后的《金融学》可以视为一门基础的财商教育、风险教育课程,有助于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科学的财富观、理性的消费观,同时有助于培养大学生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诚信意识。正是因为《金融学》天然具备某些思政的属性,国外不少高校把《金融学》作为一门通识课程来大力推广,不仅是经管类基础核心课程,也是文史理工科类的必修课程。
3. 大学生爱国教育的重要抓手
习总书记说:“金融活,经济活;金融稳,经济稳。经济兴,金融兴;经济强,金融强,两者共生共荣。无论从资源配置、财富分配,到货币发行、投资就业,再到消费价格、居民收入等等,无不通过金融活动来实现。《金融学》课程以金融理论为基础,揭示金融市场的运作机制、规律以及货币运行管理调控的基本原理和政策工具,在引导培育金融全球化视野的同时,重点关注中国金融改革发展的理论演进和实践活动。通过对《金融学》课程思政的教学改革设计,可以把实现民族复兴的理想和责任融入课程教学之中,引导学生应该关注中国经济金融形势,了解中国金融改革和发展状况、熟悉国家有关金融的方针、政策和法律法规,积极参与国家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将国家命运和个人命运结合起来,经世致用,肩负起实现“中国梦”的责任和使命,有助于培育学生的爱国热情、高度社会责任感和文化认同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