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导航 » 教育 » 正文
语言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建议
 
更新日期:2020-09-22   来源:   浏览次数:171   在线投稿
 
 

核心提示:1.组建交叉学科导师团队。学生的培育质量和培养模式与导师具有最直接的关联性。在培养知识结构复合型的语言学人才的过程中,导师自身更需要兼具有优质

 
 1.组建交叉学科导师团队。学生的培育质量和培养模式与导师具有最直接的关联性。在培养知识结构复合型的语言学人才的过程中,导师自身更需要兼具有优质的、文理交融的知识体系,以满足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必备的知识输出和有效指导。同时,为保障导师自身成长的可持续性,更具有持久性的汲取多学科和跨学科的前沿研究,使导师自身的知识体系及时更新、与时俱进,因此,多学科导师团队的组建应该是值得试行的导师制度改革渠道。与单导师制不同,交叉学科导师团队吸纳不同学科专长的专业学者,每位导师的学科背景、知识体系、研究专长各有不同,不仅可以增强学科之间、导师之间的专业交流、知识共享、互助互学和思维碰撞,保障了导师的自我成长。同时通过相关学科导师的互相配合,也保障了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最大化的提高交叉学科知识指导,有效保证人才培养的高质量。
2.鼓励跨学科跨专业考生报考。从人才培养生源的专业背景和专业结构上来看,当前语言学专业的报考考生和就读学生仍以传统中文专业学生为主体,严重缺乏跨学科跨专业者报考。这种现状一方面是由于招生政策所导致。目前语言学专业招生多采用专业基础课程作为初次遴选方式,这无疑增加了跨学科跨专业考生的备考难度,影响其在初试中的成绩表现,降低最终的录取率。另一方面是由于对于非中文专业的考生来说,尤其是计算机专业、心理学专业、数学专业、神经学科等理工科专业的考生来说,对于语言学的了解甚少,尤其是对于当代语言学所具有的学科交叉性的属性特点、对于从事相关研究的发展前景欠缺基础性了解和必要的认识,无法吸引有研究兴趣和研究潜质,且自身具备跨学科跨专业知识背景的考生进行报考。因此,这需要新文科战略在实施推行的过程中,进一步进行招生政策的改革,结合不同语言学研究分支的发展需求,根据语言学交叉学科对于生源专业背景的需求,改革单一的招生政策,对于跨学科跨专业的考生采用更灵活的招生政策,降低该部分考生的报考难度,多维度综合性的考察考生的知识构建水平。另一方面,语言学专业也应该更多走进其他专业的课堂,对当代语言学的交叉性和综合性加大宣传力度,通过专题讲座、报考指导等方式让更多的非语言学专业学生了解语言学,走进语言学,激发跨专业学生对于语言学研究的热情和兴趣。
3.优化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培养方案对于人才培养的目标和方式具有重要的指引作用,交叉学科的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有必要在优化语言学传统课程的基础上,优化必修课和选修课课程设置的数量和比例,融合多个学科课程体系,实现不同学科知识之间的交融和互补。既要注重语言学课程体系的全面性和完整性,也要强化相关联学科课程的补充性和渗透性。另一方面,应鼓励“因材施教”,放宽导师对于学生培养的自主权,根据具体的人才培养方向和具体研究所涉及领域制定个性化的人才培养方案,把通识教育和个性教育相结合,基础教育和专长培养相结合。综合人才在研究方向、专业背景、知识结构等不同方面的异同之处和强弱之别,精心打造个性化的人才培养方案,给予精准性的指导和培养。
点击在线投稿
 

上一篇: 语言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建议

下一篇: 语言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建议

 
相关论文导航
 
 
 
 
 
 
 
相关评论
 
分类浏览
 
 
展开
 
 
 

京ICP备2022013646号-1

(c)2008-2013 聚期刊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声明:本站仅限于整理分享学术资源信息及投稿咨询参考;如需直投稿件请联系杂志社;另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告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