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导航 » 教育 » 正文
人情异化与炫耀性消费的二重性
 
更新日期:2020-09-23   来源:   浏览次数:243   在线投稿
 
 

核心提示:近些年来在我国农村,人情负担成为一个普遍性的现象,湖村也不例外。目前,湖村人情往来的基本标准是:地方300、远亲500、近亲至少1000起步,上不封顶

 
 近些年来在我国农村,人情负担成为一个普遍性的现象,湖村也不例外。目前,湖村人情往来的基本标准是:地方300、远亲500、近亲至少1000起步,上不封顶。就农民的打工收入来说,这个标准已经不低了,而更关键是,人情往来的名目与频次比较多,这就给家庭带来了比较重的负担。从调查来看,比较普通的湖村家庭年收入大约5-6万,开支也基本相同,而且开支的1/3是花在了人情消费上;比较富裕一些的家庭年收入能有10万左右,但收入多的开支同样也多,一半左右都花在人情消费上,一年下来也基本上存不下钱。
这还只是就经常性开支而言,如果遇到意外性开支,比如家中有人生大病、老人去世等,出现家庭债务就是必然的。因此湖村人虽然由于地理位置的原因,家庭收入不算差,但家庭积累却非常薄弱,欠债是当地农户的比较普遍的状况。笔者集中调查统计了该村第十村民小组各家的家庭收入状况,得到的结果是全组超过一半的家庭都有债务缠身。事实上因该组有过征地,在全村还属相当富裕的一个组,综合全村,就直接与间接的了解情况来看,估计70%以上的家庭都是负债运行。
然而吊诡的是,与湖村村民普遍负债成对照的是,当地村民却普遍高消费,而且可以说其消费水平远超其收入,攀比现象也非常严重,尤其年轻人更是如此。当地男性抽烟普遍要抽好烟,20元一包的很常见,此外当地男性普遍还有嚼槟榔的习惯,一天一袋很正常,而一袋槟榔也要20元左右。这两年由于国家推行汽车下乡的政策,新生代村民纷纷买车,目前全村70%的家庭都有车,那些贫困家庭买不起的自然很没面子。而且村民买车几乎全都是按揭模式,即自己只付一部分首付,其余部分以贷款月供的方式付,这样一来,实际等于有车的家庭每月都有一笔固定债务,更不要说每个月还有养车的额外费用。然而即使在这样的背景下,村民的消费标准依然丝毫不降,在某些方面甚至不降反升,比如人情费就是一例。
人情费的不断加码本身也是攀比炫耀风的一个具体表现,而且关键是人情费在增加的过程中似乎也显得非常随意。人情费地方标准上涨到300元仅仅是笔者来到该村前一年(2018)的事,据某村民回忆当时的经过:村里某家人摆酒,他和另外同组的几个村民一起议论起来,因为之前的标准还是200,所以有几个人就说还是包200吧。可是突然就有一个人说我看还是包300吧,我就包300,于是其他人也不好反对,这么着就定下来了,一下子人情标准就涨了100元。而且从此,遇到其它人情酒席,也就不好再包200了,300元遂成为共识。另外当地办白事通常是要赔钱的,亏个一两万是正常现象,甚至更多也可能。尽管如此,为了体现“孝心”,大操大办标准不断加码,场面唯恐不够气派,烟酒、拱门、烟花爆竹、戏班子乐队等都得上一定档次。最后引起当地政府出来干涉,要求拱门不能超过两个,并用电子鞭炮取代传统烟花,这才算是有所收敛。对于那些家庭财力并不雄厚的人,人情突然上涨对他们无疑是一大负担,可是又不能退出,于是只好硬着头皮撑下去。实在不行,借债也得把人情循环维持下去,因为这毕竟仍是乡土社会的基本秩序。
问题在于,羊毛出在羊身上,借钱迟早也会成为村民的新负担。过去,借钱多是为应急而用,而今由于家庭负债经营的缘故,借钱的名目就多了,而且数额也日渐上涨,一次借个几千块也是常见的。更为糟糕的是,出现了一批以借钱为生的村民,有些人欠债数额很大,不得不以借新债还旧债的方式来苟且,而且这种人以年轻人居多。这里面有些人成了恶意的借债者,借了邻里的钱就根本没打算还。村里有一家人父子三人都是欠钱专业户,在村里经营小卖部的大儿子提起此事,还颇有点沾沾自喜地说:“能借到别人的钱也是一种本事!”不过,他们也并非不明白“有借有还再借不难”的道理,因此小卖部也对村民允许赊账,这样一来他们也可以理直气壮地继续问别人借钱。这样一番精明的“交易”下来,算起来他们还是赚了。
当然,对于那些成了“老赖”的村民,如果总是欠钱不还,下次再找别人借钱肯定要吃闭门羹。村里有些人(主要是年轻人)由于信用太差,已经普遍上了村民的黑名单,很难再借到钱了。只是那些已经借出去没有还的账,碍于村庄传统的情面,也很难去追讨,对于那些家境较好而又借出去好多钱的家庭而言,无疑是非常苦恼的事。因此大多数村民看在眼里,认为与其如此,还不如把钱都想办法花出去就是很自然的事。
在村庄的乡土人情关系背景下,如果你有了钱不花,大概率不是家庭积累的实现,而倒是很可能被亲戚或朋友借走。而且通常只要对方不是“老赖”,你也不好意思硬生生拒绝,但在村庄秩序已今不如昔的背景下,后果就很难预料,弄不好就是肉包子打狗有去无回。既然如此,为什么不把这些钱索性自己花掉呢?因此,挣多少花多少,乃至攀比消费、超前消费都是应有之义。事实上,不止一位村民在被问到为什么要高消费而不存点钱时,都坦率地承认很难存住钱,因为你有了钱即使自己不花,亲戚朋友也可能会来借。从这个角度来审视,村民的种种炫耀性消费行为也就不难理解。比如在老家建了房子却又不住,按揭购买汽车等行为,这被很多人视为浪费,也有的人视之为心理补偿行为,笔者并不欲完全否定这些可能性,但也要看到:如果村民不这样做,在村庄的生活秩序内也很难实现家庭积累,他们的钱大概率会被其他村民借走。因此把这些钱以铺张的方式花出去,不仅可以获得某种心理满足感,也能避免人情上的尴尬。炫耀,实际上也意味着以另外一种方式昭告周围:我刚花了一笔大钱,现在没钱了,所以别来找我借钱!
点击在线投稿
 

上一篇: 人情异化与炫耀性消费的二重性

下一篇: 人情异化与炫耀性消费的二重性

 
相关论文导航
 
 
 
 
 
 
 
相关评论
 
分类浏览
 
 
展开
 
 
 

京ICP备2022013646号-1

(c)2008-2013 聚期刊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声明:本站仅限于整理分享学术资源信息及投稿咨询参考;如需直投稿件请联系杂志社;另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告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