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业绩考核的各项工作难以精准量化
专任教师的教学成果相对较难进行精细的定量,专任教师的教学成果采用简单的考核教师的教学存档资料、批改作业、学生评教及同行评教是比较笼统的做法。作为高校教师而言,检验教学的最终成果是体现在学生的知识、技能及综合素养的提高,然而,学生的综合能力的提升不是单纯某一位教师所能做到的,是需要教师共同合作培养,因此,这就难以界定是某一位教师的劳动成果了。
教师的科研方面也很难精准量化,科研数量及科研质量的关系无法准确地把握,科研项目的时间跨度及难度,其也难以量化。另外,教师参与竞赛获奖情况也难以定量,竞赛项目的难度、获奖的含金量与获奖名次的关系很难精准把握。
(二)业绩考核的各项分值占比不够合理
A学院业绩考核对象只针对专任教师,该考核方案中的考核内容主要集中在教学方面,科研方面的占比显得比较薄弱。教学质量占比为50%,该项分值主要包括学生评教、领导和同行的评价。教学质量最直接的检测者是学生评教,其次是督导评价。从历年考核结果数据来看,同行评价分数基本为满分,其作为教学质量的考核指标没有太大意义。
教学纪律占比为5%,其中包含教学事故与请假调停课两项,遵守教学纪律是作为一名合格教师的基本职责,把该项设计到绩效考核里不能较好的体现考核的意义。
指导学生占比10%,包含批改作业、学生竞赛、学生论文。其中,批改作业的分值占该项分值的50%,从往年考核结果数据来看,100%的教师都能得到该项的满分,认真批改作业这一项工作是每位教师应该自觉遵守的教师职业道德,因此把批改作业这一项计入指导学生参与考核完全没有意义。另外,在该项分数分配比例中指导学生竞赛和指导学生论文的占比批改作业的占比还低,实际教师指导学生所花费的时间精力和工作量往往要比批改作业多。从历年考核结果数据来看,有参与指导学生参加竞赛得分的教师只占10.75%,表明这样的分值比例分配是不太合理的。
科研分值占比仅为15%远低于教学,教学质量的提升是高校的首要任务,然而科学研究在高校发展中更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教学推动科研,科研提升教学,二者互为促进,对提高学生素质、促进教师成长、提升学校综合实力缺一不可,因此在考核中把握好教学与科研的占比尤为重要。
教学档案占比为5%,从往年考核结果数据来看,77.5%的教师都可以获得满分,教学档案包含教学大纲、教学进度表、教案等资料,理论上这项工作是属于教师的本职工作,将其计入考核中没有太大意义。
获奖方面占比5%,从历年考核结果数据分析,仅有7.5%的教师得到该分数,侧面反映该项分数对教师的吸引力不够,教师在参加竞赛的积极性较低。
(三)业绩考核的各项考核指标不够公平
教师指导学生参加竞赛得分是与指导的学生竞赛获奖的名次直接挂钩,然而实际并不是每项竞赛都能获得名次的,但教师指导学生的付出是真实的,仅以获奖结果作为该项考核标准其公平性是存在一定争议的,对教师的激励效果也不大。
科研考核得分包括发表论文、课题立项等,其论文的计算分值较笼统的规定了核心期刊、论文作者的排名、发表论文的字数等要求,并没有对论文发表期刊影响因子做具体的计算标准,这样的算法无法更好的体现考核的公平性。此外,对立项的项目或课题的计分仅仅考虑了项目所属层次和区分了主持人和参与课题人,并没有考虑项目或者课题的时间跨度和结题的时间点等时效性,也没有对项目或者课题的难度系数进行评估,这样的算法未免太过于简单粗暴。
教师获奖考核指标主要包括先进奖、科研奖、教学成果奖、竞赛奖等奖项,指标只计算有获奖的,这样单一的采取按名次考核得分是有失公平性的,也降低了教师参与比赛的积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