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体备课是学校最重要的一种教学研究活动,是影响课堂教学质量的核心环节,是教师个体和团队专业发展的重要途径。因此,一个理想的集体备课过程至少应该实现三重目标。
1、集体备课的本体目标。集体备课改革的本体目标是通过集思广益的研讨交流,改进教学设计,促进教师教学能力发展,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在集体备课之前,教师个体往往已形成了初步教学思路或教学方案,但通过集体备课的研讨交流、教学细节的设计、打磨、实践与改进,可以相互借鉴和相互学习,更加明确课程性质定位、教学内容体系及其内在联系、全面了解学情特点和学习过程,制定更为清晰准确的课堂教学目标,设计更为合理的课堂教学方法与流程,确立更为科学有效的教学实施与评价策略,从而提高课堂教学质量。通过集体研讨、同伴互助,也会更新教师教育理念、改进习惯的教学设计思路,精细化教学环节与操作策略,促进教师个体教学反思,寻找自身与他人的差距,提升教师教学设计与实施能力,迁移至平时教学中,全面提升教学质量。
2、集体备课的伴随目标。集体备课的提升目标是发展教师课程意识。教师的课程意识,是指教师基于对课程系统的整体感知和把握而表现出来的对课程问题的敏锐洞察和积极反应,是存在教师观念层面中或明确或隐含的“课程哲学”。是教师对课程意义的敏感性和自觉度,反映教师对课程系统的理解和在教学实践中对课程的把握与创造程度。可以表现为课程专业意识、课程批判意识和课程资源意识。通过集体备课的深度交流,教师会对课程的专业知识与技能的重要性和价值、学生及其心理特征、课程目标定位等有更深刻的了解和研究,提高其课程专业意识;能批判性地审视课程与自己的课程行为,自觉对课程实施实践及能力进行反思,积极探索改进的途径,充分认识课程行为中自身所具有的主体性和能动性,提高其课程批判意识;能对课程标准与教材的关系有更深入的理解,从而敢于创造性地整合教材内容,利用与开发各种课程资源,提高其课程资源意识。与教学能力提升相比,课程意识激发往往更为重要。因为长期以来,课程与教学普遍被认为是一种内容与过程、目的与手段的线性关系。这种二元对立的思维方式使得工具理性在教育中处于支配地位。教师主要关注忠实而有效地传递课程内容,而并不太关注和擅长对课程目标与内容关系的深度思考和课程的个性化改造,普遍欠缺课程意识。
3、集体备课的拓展目标。集体备课的拓展目标是促进研究性、精细性、合作性教师文化的形成。首先,引导研究性教师文化。随着基础教育的改革与发展,一线教师的教育科研日益受到关注,但也出现了课题研究与工作两张皮、复制粘贴制造教研论文的状况。而集体备课是教师的核心工作环节,如果能在集体备课中设计研究任务、创设研究情境、提供研究机会、营造研究氛围、给予研究支持,不仅能发展教师研究能力,还可以引导教师做“真研究、实研究”,实现由执行者到研究者的转变。其次,打造精细化教师文化。中小学教师日常工作非常繁忙,往往使得教师的工作设计与实施是粗线条的,标准是弹性的。如果能在集体备课中构建一个要求相对细致的平台,有相应的标准和流程,就能促进教师的精细化设计、精细化执行和精细化反思。再次,营造合作性教师文化。尽管有的学者批判了集体备课中的“同构教案”,认为教师之间互相“借鉴”,资源“共享”,实际上是“投机取巧”的表现。集体备课不利于个性化教学和教师创造性的发挥。但教师职业具有群体性特征,同级同学科教师面临着相同的教学内容、教学对象和教学任务,同伴互助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方式。集体备课理应是在个人思考基础上的集体讨论,是尊重个性基础上的平等对话,是求同与存异的结合,是一种合作共赢的过程,是形成合作性文化的重要渠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