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辩证行为疗法对情绪调节的原理机制
辩证行为疗法(DBT)的治疗过程贯穿着辩证哲学和生物社会理论的观点,该疗法强调“生物社会理论”与“辩证法”二者的结合。“生物社会理论”是莱恩汉对边缘型人格障碍(BPD)进行研究而提出,用于解释个体精神障碍产生的机制。该理论认为BPD患者表现出更多的情绪调节方面的障碍,是因个体“先天的情绪脆弱性”与“后天的不良社会环境”相互作用而导致。“情绪脆弱性”指因基因、胚胎期宫内环境、气质等生物因素而导致的情感不稳定倾向,具有先天情绪脆弱性的个体在情绪体验上表现为高敏感性、高反应性和情绪唤醒平息的缓慢性等,在面临刺激性生活事件时个体更容易陷入消极情绪而不能自拔,感受到持久的情绪痛苦。“后天的不良环境”对个体而言是一种不认可环境,此环境具有“长期反复的批评、贬低、轻视、惩罚、对情绪表达的负性强化和对问题解决的过分简单化”等特征,处于此环境中的个体在情感需求方面容易受到忽视甚至虐待,导致其容易产生情绪管理方面的障碍。如果个体具有先天的情绪脆弱性,又在后天的不良社会环境中成长,两方面因素的交互作用则会强化或加重对个体情绪失调的影响,导致其极端行为的发生。针对个体的上述情绪失调问题,辩证行为疗法综合运用团体技能训练、个体治疗等多种手段进行干预,减少其情绪波动的幅度,缓解情绪失调现象,使其保持心理平衡。
辩证行为疗法在治疗中纳入了“辩证法”的观点,强调辩证的世界观和辩证的改变过程对人的思维和行为的影响。“辩证的世界观”是一种将事物所具有的普遍联系性与整体性用于理解人类困境的观点,认为现实生活中客观事实虽然存在,但事实的成立离不开特定的情境,情景的变化导致客观事实总在不断演化。因此,对于个体的思维或行为,辩证的思维方式是理解人们对生活事件所持有的每个立场及其相反立场,认为看似矛盾的两种立场可以被统一即合题。“辩证的改变过程”是在充分考虑情境并非一成不变的前提下,通过寻求统一两种矛盾立场的替代途径即合题,解决两种不同立场之间的矛盾。比如,咨询工作中的双方各执己见,来访者可能坚信以某种方式表达愤怒有助于改善其不良情绪,但咨询师却认为这种表达愤怒的方式存在问题,为此咨询工作可能会陷入僵局。辩证的思维方式可以帮助咨询师与来访者在两种立场上达成合题,认识到表达愤怒在某些情境下或许有助于解决问题,但在另外的情境下可能会加重问题。通过协作交流,双方可以探讨在哪些情境下可以有效地表达愤怒,在哪些情境下应避免表达愤怒,以减少因愤怒表达所产生的一系列问题。“辩证法”的观点在辩证行为疗法中以各种解决情绪问题的辩证策略呈现,辩证策略最根本的原理是通过接纳与改变间的辩证达成两个矛盾立场之间的平衡即合题,接纳包括对来访者现有的生活状况和行为等的全盘接受,改变包括对不良情绪、非理性思维和行为的调适等。在咨询过程中,辩证策略始终贯穿于其中,为达成矛盾的平衡有时更倾向于接纳,有时更倾向于改变,目的在于促进来访者行为模式的开拓与认知技能的提升。
(二)辩证行为疗法对情绪调节的技能模块
辩证行为疗法包括“团体技能训练、个体治疗、电话咨询和咨询团队”四种基本治疗模快,完整的治疗项目包括所有的治疗模块。“团体技能训练”以团体方式开展,包括正念、痛苦耐受、情绪调节、人际效能四个技能模块,目的在于帮助患者学习其早年生活中未能习得的特定行为、情感、认知与人际技能。该治疗模块以行为主义学派的观点为基础,认为人的行为都是后天习得的,行为的改变可以使情绪情感发生相应改变;行为的改变可以通过寻找行为出现、发生和维持等行为因素,打破其中的关联,操纵行为并努力建立新的替代行为使情绪得以调节改变。“个体治疗”是治疗师与患者的个别接触和交流,贯穿于整个治疗过程中。个体治疗中治疗师为患者创造充满共情与接纳的认可环境,帮助患者提升治疗动机,使患者坚持参与治疗;通过行为分析识别患者问题行为的来龙去脉,采用一系列问题解决策略实现个体行为的改变;使用辩证策略帮助患者从“非此即彼”的两极对立立场转变为“既此又彼”的辩证合题,同时将团体技能训练项目中习得的技能加以应用,通过行为演练的方式强化个体自我调节的技能。“电话咨询”是治疗师通过电话辅导患者在日常生活情景下应用技能的过程,一般通过简短的通话在患者需要技能又无法有效应用技能的情形下为其提供辅导,增强患者运用技能的能力。“咨询团队”从团体的角度帮助治疗师解决咨询中存在的问题,为治疗师提供新视角和新对策,提升其服务能力。
综上,辩证行为疗法在认知行为疗法的基础上融入了新的方法,该疗法更加关注患者行为的变化过程,采用不直接改变的辩证策略,寻找接纳和改变之间的平衡,提升患者参与治疗的动力,促使其学习新的行为,呈现出该疗法所具有的独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