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导航 » 教育 » 正文
治理现代化视域下高校基层党建协同育人机制研究
 
更新日期:2020-09-30   来源:   浏览次数:238   在线投稿
 
 

核心提示:一、高校治理现代化与基层党建协同育人的新内涵1.高校治理现代化的新内涵自2013年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首次提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议题以来

 
 一、高校治理现代化与基层党建协同育人的新内涵
1.高校治理现代化的新内涵
自 2013年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首次提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议题以来,国家治理现代化就成为我国最重要的国家发展议题之一。2019年10月,党的十九届四中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全会进一步强调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全党的重大战略任务。高校是国家治理体系中的重要有机组成部分,是新时代中国大学推进内涵式发展、提升综合竞争力的内在需求,推进高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亦是关系国家战略的重大课题。
高校治理能力是运用制度进行内部治理的能力,是衡量和评价高校治理体系完善与否的重要标志, 它反映了高校治理体系的现代化程度。提升高校治理能力的最根本途径就是进行大学治理体系的改革和完善,从而把各方面的制度优势转化为高校治理的总体效能。当前,加快推进高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高校必须面对的时代命题和历史任务。从党的十九大报告到《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政治建设的意见》,政治建设从理论层面向实践层面积极迈进,提供切实可行的操作方案。《意见》明确指出: “党是最高领导力量”。这表明,党在高校治理现代化中的领导地位进一步明确化、制度化、法治化,从制度层面保证高校治理现代化的合法性和有效性。
2.基层党建协同育人的新内涵
协同是被广泛应用于社会生活中的词汇,泛指相互合作和共同作用地完成某一目标的过程或能力,这种过程就是协调各个方面,使其作用于主体、并服务于主体的能力,主要目的是要产生一种 1+1>2 的效果。关于协同学应用于育人领域,郑永廷教授早在1996 年就从德育发展的趋势上提出了“德育同其他相关领域整合发展”的观点。 把协同学运用到高校教育当中去,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传统模式的突破和革新,对做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起着积极作用。
协同育人是将协同理念在育人领域的应用,学界虽然对协同育人做了一定的研究,但其概念还没有一个官方的界定。有学者将协同育人定义为“各个育人主体以人才培养和使用为目的,在系统内共享资源、积蓄能量的有效互动。”也有学者将其定义为“协同育人是一种教育模式。协同育人模式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办学主体通过相互合作、互相配合,发挥各方优势,共同制定培养方案,充分利用各方教学资源,提高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能适应和满足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级专门人才的一种人才培养模式。”
本研究中基层党建协同育人是指基于高校治理能力现代化需要,基层党组织在党建工作中坚持相互协作与资源共享,协力为实现高校治理现代化、为社会发展培养全面人才的实效互动过程。新形势下的高校协同育人工作要紧密结合新时代国家对推进大学治理现代化的新要求和社会发展的新需要,围绕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深化基层育人的体制机制改革,努力打造高素质的基层党建队伍,不断增强基层党建效能,激发基层党建创新活力,创建浓厚的协同育人氛围,为提升教学与人才培养质量、实现办学目标奠定坚实的基础。
点击在线投稿
 

上一篇: 治理现代化视域下高校基层党建协同育人机制研究

下一篇: 治理现代化视域下高校基层党建协同育人机制研究

 
相关论文导航
 
 
 
 
 
 
 
相关评论
 
分类浏览
 
 
展开
 
 
 

京ICP备2022013646号-1

(c)2008-2013 聚期刊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声明:本站仅限于整理分享学术资源信息及投稿咨询参考;如需直投稿件请联系杂志社;另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告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