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习近平总书记对青年寄予了厚望。习近平本人的马克思主义信仰也正是养成于青少年时期,并在日后的理论学习和实践锤炼中逐渐走向坚定。因此对于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的培养一定要趁早,高校大学生是马克思主义信仰培育的重要对象,也是未来马克思主义传播、践行的重要人群。基于本次调查的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现状,将从客观层面和主观层面两个视角提出若干建议,以构建新时代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培育体系。
(一)客观层面
1.营造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养成环境
在经济全球化,社会思潮多元化的时代特征下,各种不良观念通过便捷的网络通道影响着青年大学生的价值观养成,这也是马克思主义魅力淡化、大学生信仰多元化的时代原因。当前,在国家强调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立德树人,培根铸魂”的重要指示下,各个高校的传统思政课堂教学安排得当,线下信仰培育环境稳定,教学效果良好。除传统课堂之外的校园环境,也是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养成的重要场所,可开展多种多样具有马克思主义信仰行为的实践活动。首先,可通过校园仪式感活动:入党宣誓、升旗仪式、悼念先烈的等仪式,增强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光荣感和自豪感。其次,开展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教学活动,带领学生走进敬老院、孤儿院、困难社区等场所,引导学生投入到弱势群体帮扶活动,并告知这样的“小人物,大角色”的公益行为,即是为人民服务的伟大马克思主义信仰行为,缩短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的距离感。最后,还可通过评选“最美宿舍”,“最美教室”等学生身边的日常活动,宣传助人为乐、保护环境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念,把追求崇高的马克思主义信仰行为和身边的生活结合起来。新时代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就是要培养大学生既能仰望天空,又能脚踏实地,成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可靠接班人和合格建设者。
2.构建马克思主义信仰养成的新平台
教学活动之余,学生接触最多的“线上课堂”——网络世界,也是影响大学生信仰养成的关键因素。基于当前日益复杂的网络因素扰乱信仰培育的线上环境,教育者要占领网络阵地开展专题教育,规范引导网站建设,将马克思主义理论运用于生动教育形式中,充分利用学生最易接受的网络形式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如,可利用新时代大学生常用的信息获取途径:QQ、微信、微博、贴吧、论坛等网络平台,打造微信公众号或微博等平台,推送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抑或通过贴吧、论坛等形式,结合时事热点,展开讨论交流,并可通过累积账号积分的形式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无论线上环境还是线下都要确保宣传的持续性,并确保期间有专业教育人员在线,实时关注并解答学生关于马克思主义理论、时事新闻、学习生活等方面的疑难困惑,引导其逐渐树立信心、坚定信仰。
3.注重以国家发展的巨大成就增强情感体验
信仰培育影响因素中,个人情感体验是一个人信仰养成的重要基石。大学生是青春活力的代表,新时代的大学生更是注重个人情感体验的群体,枯燥乏味的课堂说教带动不了他们的感情共鸣,而通过鲜活案例(如当下抗“疫”前线的感人事迹)、情景演绎、活动体验等形式,更能提高马克思主义信仰的教育效果。进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取得了惊人成就,也产生出丰富的精神财富,全社会一派蓬勃兴盛的良好面貌。中华民族的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明显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 、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日益明显。这些巨大成就的取得充分证明了在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的指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成功实践。通过科学理论指导实践取得成功的视角,增强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信仰的认同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