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导航 » 教育 » 正文
公共体育“课程思政”改革的着力点
 
更新日期:2020-10-09   来源:   浏览次数:168   在线投稿
 
 

核心提示:党的十八大以来全面加强党对教育工作的领导,坚持立德树人,加强学校思想政治工作,推进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教育事业中国特色更加鲜明,人民群众在教

 
 党的十八大以来全面加强党对教育工作的领导,坚持“立德树人”,加强学校思想政治工作,推进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教育事业中国特色更加鲜明,人民群众在教育方面的获得感明显增强,新时期学校体育教育教学改革要遵循教育规律,坚持从培养有坚定共产主义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体格强健,意志顽强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出发,因此,我们在教育教学改革中应注意以下几个环节。
(一)公共体育课程教学目标“思政”
社会的高速发展赋予21世纪高校体育教学新的内涵,那就是以提高体育素养为核心的健康教育观,即育体、育人、育心的统一。从身体教育到人文关怀的注重学生全面发展的体育教学过程。传统的体育教学以增进健康、增强体质为目标。缺乏对学生自我锻炼意识的培养,忽视了体育育人、育心功能,造成青少年学生体质水平逐年下降,肥胖率、近视发生率居高不下,更严重的是畏难怕苦情绪日益严重。新时期学校体育肩负着为祖国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使命。新时期的建设者必须拥有强健的体魄、健全的人格和顽强的意志品质。因此当前高校公共体育课程教学目标的改革要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要求出发,以学生为中心的全面发展理念出发,以落实“立德树人”教育根本任务出发,确立新时期学校体育教学目标: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通过科学的锻炼过程,达到增强体质、增进健康、健全人格、锤炼意志,实现体质、文化、精神、道德的全方位提高和个性的全面发展。
(二)公共体育课程教学内容“思政”
课程教学内容是实现课程教学目标的重要手段,是设计教学方法、制定教学评价的基础。当前我国高校公共体育课程教学内容主要还是以田径、球类、体操类、武术、游泳、瑜伽、舞蹈类运动项目为主,偏重于运动技能的学习,这是传统“体育知识与技能学习”目标的结果。随着“课程思政”改革的不断推进,健康生活理念已深入人心,在课程内容选择上要体现以人为中心、多元化发展趋势,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文化自信等自然而然地融入课堂教学中,既要考虑高素质人才知识的需要,又要考虑学生将来职业特点和生活需要,注重运动体验与体育素养的融合。开设集室内与室外、个人与集体、游戏与娱乐、理论与实践、竞技体育项目与非竞技体育项目相结合的课程内容体系,大力宣传以顽强战斗、勇敢拼搏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体育课作为公共基础课程,要深入挖掘思政教育资源,深化教学内容改革,将育人精神融入体育课程教学中,并重点关注拼搏精神、奋斗精神及责任意识的培养,努力将学生打造为身体健康、人格健全、意志坚定、勇于拼搏的新时代有为青年。
(三)公共体育课程教学方法“思政”
公共体育课程教学目标能否实现不仅与教学内容选择有关,更取决于课堂教学方法的有效运用。当前我国体育课程教学方法基本围绕“三基教学”展开,以讲解示范法、纠正动作法、分组练习法等传统教学方法为主。传统教学方法有利于学生“三基”的学习与掌握,但是却忽视了学生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要实现“立德树人”根本教育任务,必须进一步深化体育课程教学方法的改革。因此,我们要紧紧抓住课堂教学这个主阵地,将教、学、练、赛作为教学改革的关键。教师要在“教”上下功夫,从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角度出发,除了采用传统教学方法之外,适当增加探究式教学法、合作教学法、程序教学法等新型教学方法。教师要善于将完成教学任务与游戏、娱乐和一些非常规教学形式有机结合起来,引导学生准确理解动作技术,帮助学生深入掌握1~2项运动项目,让学生在体育锻炼中享受乐趣。学生要在“学”与“练”上下功夫,在课堂上构建一个教师整体教学、学生个体自主学习与分组合作练习相结合的动态教学组织系统,在练习过程中得到身心的全面发展,从而激发学生对体育运动的喜爱,进而养成终身锻炼的生活习惯。学校要经常组织面向全校师生参与的各类体育比赛,在比赛中培养学生自主、合作精神,健全人格、锤炼意志,促进学生体育核心素养的提升。要进一步遵循体育教育规律,提高体育教学质量,充分利用体育课堂和体育课外活动,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
点击在线投稿
 

上一篇: 公共体育“课程思政”改革的着力点

下一篇: 公共体育“课程思政”改革的着力点

 
相关论文导航
 
 
 
 
 
 
 
相关评论
 
分类浏览
 
 
展开
 
 
 

京ICP备2022013646号-1

(c)2008-2013 聚期刊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声明:本站仅限于整理分享学术资源信息及投稿咨询参考;如需直投稿件请联系杂志社;另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告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