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导航 » 教育 » 正文
思政教育与应急管理融合的路径选择
 
更新日期:2020-10-13   来源:   浏览次数:188   在线投稿
 
 

核心提示:我国当前正处于加速发展的追赶超越阶段,处在中国特色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以及自然环境加速变迁的境况之中,因此使得各种自然环境问题和社会矛盾更为

 
  我国当前正处于加速发展的追赶超越阶段,处在中国特色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以及自然环境加速变迁的境况之中,因此使得各种自然环境问题和社会矛盾更为集中和尖锐。要逐步缓和及解决这个矛盾,就要充分发挥思政教育的思想软实力作用,不断推进思政教育与我国应急管理的深度融合。以2020年爆发新冠肺炎重大疫情的应急管理为契机,可以通过以下四种途径推进思政教育与应急管理的融合,从而推动应急管理的创新发展,加强思政教育的自身发展。  
(一)更新应急管理理念,实现“管理”理念向思政“治理”理念转变,改进应急管理方式
传统的“管理”理念本质上是一种管控思维,他全部或过分强调“党和政府”的作用。尤其在当前应急管理工作呈现复杂性、多样性、动态性的时代特征下,纯粹依靠党和政府单项的、强制的、刚性的计划命令这种模式,并不能有效的推进我国的应急管理事业。从“管理”到“治理”理念的转变,不仅是表达方式的变化,更是应急管理内在的价值理念更新。肯定党和政府在应急管理中的主体作用,同时认可和接受多重主体参与应急管理,形成“党和政府+”的应急管理理念,从而改进应急管理方式。
防止应急管理中控制民众的思想行为,谨记应急管理的服务对象是人民群众,树立人本理念。思政教育进行服务和治理的对象是人,强调人的主体性,旨在加强人们的自主意识。要坚决防止出现类似西方某些国家自欺欺人和掩耳盗铃做法,企图用欺瞒、虚报、隐匿等方式埋藏应急管理事件中的实际情况,更利用恐吓、打压等手段控制民众的思想行为。应急管理过程中要充分保障人民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和建议监督权等,切实做到应急管理为了人民、依靠人民,使应急管理的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
改进应急管理自上而下的管理方式,引进“上下互通”的运行模式,树立协同理念。多元主体在应急管理中是平等的关系,但是却又各自代表着不同的利益诉求,只有改进传统单一管理方式,才能最大程度的发挥出各个主体在应急管理中的功效。建立应急管理工作反馈机制、事务动态分析机制、合作管理机制、会议参与机制等进行管理,改进现有工作系统,打破部门隔阂,加强信息联系,促进工作衔接,实现政府、社会、市场、民众等多元应急管理主体合作协同的管理形式,形成多元网状的管理格局。
避免应急管理过程中过度化的强制命令,发挥民主协商的功能效用,树立服务理念。党和政府的行政命令是应急管理工作的“骨”,民主协商是应急管理工作的“血”,缺乏行政命令会造成无序混乱,过度的行政命令不仅使得政府不堪重负,同时也导致其他主体发育畸形。在应急管理中党和政府以及多重管理主体要尽心尽力扮好“服务者”身份,创设平等协商、和谐稳定的政治环境和社会环境,虚心听取各方的意见和建议,汲取人民群众的智慧跟力量,把人民群众的福祉作为奋斗目标和工作重点。深入群众中去,尊重群众的利益表达,了解群众的利益诉求,并将反映群众根本利益的诉求转变为应急管理中的政策制度。
(二)优化应急管理主体,开展应急管理突出领域的思政专项教育和综合治理,激发应急管理主体活力
应急管理作为突发重大灾害的治理体制,涉及党委、政府、企业、社会组织和公众等各类应急管理主体。目前我国应急管理的组织结构比较健全,主体素质相对良好,这为推进思政教育与应急管理的深度融合奠定了基础。但是瑕不掩瑜,尤其是在2020新冠肺炎重大疫情下暴露出来的短板和不足,使得整个社会深刻反省。面对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复杂多样的矛盾的严峻形势,不能依旧停留在传统的矛盾处理方式上,要与时俱进,积极开展应急管理突出领域的专项教育和综合治理,激发和唤醒各类应急管理主体活力。
完善应急管理组织架构,健全应急管理主体协调系统,实现应急管理主体自我监督自我管理自我发展。以我国应急管理部为依托,通过构建快捷的应急信息预警系统与高效的组织参与协调系统、构建通畅的应急联络系统与有力的救援指挥系统、构建及时的物资保障系统与有效的社会动员支持系统、构建完备的相关数据测定和评估系统与高效的心理危机干预和疏导系统、构建完善的生活救助保障系统与长效灾后恢复重建系统等举措,实现应急管理组织内部之间和组织与组织之间的高速运转。
点击在线投稿
 

上一篇: 思政教育与应急管理融合的路径选择

下一篇: 思政教育与应急管理融合的路径选择

 
相关论文导航
 
 
 
 
 
 
 
相关评论
 
分类浏览
 
 
展开
 
 
 

京ICP备2022013646号-1

(c)2008-2013 聚期刊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声明:本站仅限于整理分享学术资源信息及投稿咨询参考;如需直投稿件请联系杂志社;另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告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