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导航 » 农业科学 » 正文
民族地区农村青年返乡创业的案例
 
更新日期:2020-10-15   来源:   浏览次数:649   在线投稿
 
 

核心提示:1大方县1.1猫场镇箐口村委会兼村集体企业法人张某箐口村位于大方县西部,距县城52公里,全村总面积8.8平方公里,辖8个村民组540户1794人。有建档立卡

 
 1大方县
1.1猫场镇箐口村委会兼村集体企业法人张某
箐口村位于大方县西部,距县城52公里,全村总面积8.8平方公里,辖8个村民组540户1794人。有建档立卡贫困户232户912人,曾经由于地处偏远、交通闭塞、产业发展滞后,一度成为“贫困落后”的代名词,名副其实的深度贫困村,贫困程度达63.66%。2017年以来,箐口村创新实施脱贫发展“酿蜜模式”,通过建设党建引领示范村、产业发展样板村、成果共享先行村,探索积累了新时代脱贫攻坚与多村振兴统筹推进的“箐口经验”。近年来,箐口村探索的“党建引领、村企一体、组社融合、自联互助”箐口酿蜜模式,实现2018年全村人均可支配收入9860元,村集体经济50万元,实现了从省级深度贫困村到小康村的蝶变。
张某作为箐口村走出去的第一批大学生,曾就读于北京某著名大学,毕业后,在贵阳自主创业并取得一定成绩。2017年3月,在毕节市“千凤还巢”工程感召下,他回到家乡担任箐口村村委会主任,为了带领村民寻找致富之路,打破专业合作社在发展方面受到政策限制的瓶颈,张凌带领箐口村村民成立了贵州聚合同步生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公司采取“村企一体”模式,以“凝聚群众、整合资源,同步发展、同步小康”为企业宗旨开展工作,公司注册资本为人民币500万元。主要从事农牧、林、渔产品生产加工、销售,涵盖了建筑业,服务业,传媒广告,物流,资金互助,生态旅游餐饮业,服务业,房地产,园艺,育苗,引进新品种,新技术等服务。集体公司由村委主任张某为公司法人代表并担任总经理,管理体系健全、人员配备相对合理。
村集体公司按照支部+公司+合作社+农户(贫困户)的模式,整合本村合作社为公司股东,群众和贫困户为股民,公司管理8个村民组的8个合作社,合作社带动群众和贫困户,建立“酿蜜”模式,公司整合资源成立工程队、运输队、营销团队,以公司管理运作,合作社具体实施种养殖产业。整合扶贫等项目,公司负责一切投入,群众利用土地和荒山入股,在合作社的指导下,有劳动力种植的,群众占收益的90%、公司占5%、村级集体占5%;群众和贫困户无劳动力种植的,由公司整合,合作社负责实施,群众保底每亩300元收入,产生的利益群众再次分红,群众占60%、合作社占30%村集体占10%。工程建设利益工程队占70%、公司占25%、村集体占5%。村“两委”通过资源整合,实现“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最终实现抱团取暖、共同发展。
在公司的有力推动下,全村共连片种植李子2200亩,猕猴桃1250亩,茶叶600亩,枇杷500亩,樱桃300亩,养殖中华蜜蜂625箱,养殖土鸡3000羽。村集体经济从无到有逐年壮大,“空壳村”已彻底成为箐口的历史。在产业扶贫的带动下,箐口村逐渐形成群众相互监督、自我管理的长效机制,村居环境得到较大提升,留守儿童和空巢老人大幅减少。在集体经济收入方面:2017年实现集体经济积累达4万元,2018年集体经济积累达10万元,2019年集体经济积累预计到20万元,2018年通过产业扶贫带动221户884人建档立卡贫困户脱贫。在取得良好成绩后,2019年张某荣获全国脱贫攻坚奋进奖、全国第十一届农村青年致富带头人荣誉称号。
2.黄平县
2.1岑花村百香果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法人兼村支书
黄平县旧州镇岑花村(贫困村),位于旧州镇北面,距离旧州镇政府7公里,由岑花和拖船坡两个村合并而成,全村耕地2207亩,林地5384亩,全村787户2906人,为苗族、汉族等民族杂居村落,少数民族占85%以上。全村建档立卡贫困户287户1268人, 在发展产业方面,岑花村两委2017年开始通过外出考察,决定优先发展百香果产业,在下岑花建设110亩基地,并不断发展壮大。通过百香果合作社带动,相继成立百香果、蓝莓、肉牛、商品兔等种养专业合作社和技术开发公司,百香果扩大到300亩,蓝莓种植450亩;肉牛养殖205头,商品兔养殖2000只,“两种两养”助农增收产业初步形成。2018年全村88户贫困户实现分红8.08万元,2019年预计达到19.67万元;劳动务工收入达到45万元。黄平县岑花村百香果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由村支书兼任合作社法人,合作社成员共6个成员(股东)全为农村青年,运作方式为村企合一。合作社的资金来源包括政府担保贷款,县级特惠贷“农青e贷”,扶贫项目专项资金等,百香果产品的销售地主要集中在黄平、杭州。合作社分红以5年为期,按照5%、6%、7%、8%、9%比例分红。
点击在线投稿
 

上一篇: 民族地区农村青年返乡创业的案例

下一篇: 民族地区农村青年返乡创业的案例

 
相关论文导航
 
 
 
 
 
 
 
相关评论
 
分类浏览
 
 
展开
 
 
 

京ICP备2022013646号-1

(c)2008-2013 聚期刊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声明:本站仅限于整理分享学术资源信息及投稿咨询参考;如需直投稿件请联系杂志社;另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告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