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者在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上的研究结果显示,大学生相较于同年龄段的其他群体,这一群体的心理健康状况比人们想象中更低。而医学院校的大学生,由于医学课程专业性极强,学科分科较细,学习考核标准严格,课程内容较多,学制较长,课余生活相对单调,其心理健康状态显著低于全国常模。作为高等中医院校的大学生,在中医相对不被看好的大环境下,受专业限制,就业前景不明晰,学生承受着更多更大的来自方方面面的压力,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繁重的课业压力
医科院校一直以来课业较为繁重,而中医作为中华民族的瑰宝,更是博大精深,有些内容相比西医更加难以理解掌握,比如阴阳五行、相克相生等中医理论,需要坚持不懈的努力学习,同时还要在积累过程中提升自己的领悟力。中医学并不能称之为是现代意义上的科学,而是用具有中国特色的人文方法实现科学的经验知识体系。[[[]邱鸿钟:《论中医的科学精神和人文方法》,《医学与哲学》1999年第20期。]]对于处在现代社会的大学生来说,想要掌握这种研究方法,需要厚积薄发,需要刻苦努力,需要持之以恒才能最终学到真谛,因此高等中医院校学生面临的压力相比学西医学生而言压力不会更小,而是更大。
(二)不良的人际关系
刚进入大学校园的的青少年,从高中较为闭塞的环境到大学“小社会”中,心理变化较大,表现为既希望和同龄人沟通同时又缺乏与人交往的勇气,心理上容易出现孤独、寂寞以及自卑情绪,本来相对简单的人际关系也看似复杂。结合目前许多机构的调查资料表明,许多医学院校的大学生患上了“网络综合症”,他们每天花费大量的时间沉湎于网络虚拟世界,却越来越不懂现实当中的与人相处、人际交往所需具备的能力。而传统医学的培养模式又往往较为忽视作为社会人的全面发展,一味重视医学生专业能力的培养。长此以往,由于面对专业压力、就业压力,医学生需要接受很多超过能承受范围的刺激,很容易产生心理问题甚至精神疾病。
(三)人文通识教育的缺失
在高等中医院校中,专业课的比重较高,人文社会科学的选修课的比重则较少,而且课程设置也相对单调,医学生多方面需求很大程度上无法被满足。由于人文素养培塑的滞后,并且部分高等中医院校学生受社会不良风气影响,逐渐出现势利、市井、现实、以自我为中心,重物质轻精神;埋头学习专业知识,成绩至上,不去提升自己的各方面修养达到全面发展。特别是部分高等中医院校学生在人际、履历方面都非常局限,甚至人生观、价值观存在偏差,致使高等中医院校部分在校生及实习生心理承受能力和自我调节能力差,有个性,较孤僻,遇事爱钻牛角尖甚至走上极端。
(四)严峻的就业压力
当下,高等中医院校毕业班学生面对的就业压力较大,特别是现在的社会现实是大部分医院都以西医为主,因此高等中医院校学生的就业形势就变得更加严峻,毕业生找工作变得更加困难。而高等中医院校学生专业性强、理论、实践课程繁重,这也使得高等中医院校学生课余自由发展、追求喜好的时间受到了限制,平时的刻苦努力使他们对未来职业有较高的期待。然而现实的残酷,让高等中医院校学生在求职路上更容易碰壁,使他们焦虑、自卑、缺乏获得感和安全感,产生悲观、厌世等不良情绪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