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导航 » 教育 » 正文
汉字书法与中医、心理健康之间的关系
 
更新日期:2020-10-19   来源:   浏览次数:159   在线投稿
 
 

核心提示:(一)书法与中医所谓中医,是几千年来中国人对自然界、动物界以及植物界认识,在经验积累的基础上产生的对人的疾病自我诊断和治疗的理论体系。而书法

 
 (一)书法与中医
所谓中医,是几千年来中国人对自然界、动物界以及植物界认识,在经验积累的基础上产生的对人的疾病自我诊断和治疗的理论体系。而书法,则是人们以毛笔作为书写工具,在传统书法理论(如用笔、结构、章法)指导下书写汉字的艺术,并让欣赏的人产生共鸣。中医与书法表面上看二者毫无关联,其中细思之下会发现它们之间有很多想通之处,可谓“世交”,表现为:一是二者同宗同源。中医与书法都是中华传统文化的很重要的一部分,有着几千年的底蕴,是老祖宗留下来的,并将继续代代相传。所谓文化,即关乎天文,以察时变,关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其实就是自然界对人的教化。书法从刻在乌龟甲壳或动物骨头上的人类最早的文字甲骨文,到铸刻在青铜等器皿上的所谓钟鼎文,再到小篆、汉隶直至楷书、行书、草书,代代传承,持续发展,在各个时代不仅有杰出的书家作为代表,也有学术带头人,还有相关的专著。其中具有广泛代表性的书记论著有《书谱》《九势》《艺舟双楫》等等。中医也有数千年的历史,其核心为阴阳五行学说,突出“天人合一”的思想,强调“治未病”,辩证施治、君臣辅佐。其中最具代表的有《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等等。二是二者内涵相近。中医诊断强调表里、寒热、虚实。而书法则是以墨为本、突出提按,通过各种笔法技巧塑造线条造型。正所谓汉字书法中的“书为心画”与中医的“以心为本”,都是通过内在的机理借用外在的形式表现出来。三是情致相似。书法讲情致,喜怒哀乐在书法的一笔一划、纸墨融合中体现的淋漓尽致。中医更讲情致,七情六欲或将响人的身心健康状况。古医书中有曰,喜怒不节则伤脏,喜伤心、忧伤肺、恐伤肾、怒伤肝。四是书医相彰。不少书家都通晓中医,而医者擅书亦是古来有之。古代名医既要字好,又要医术高,以书法为载体将经典名方呈现,比如黄庭坚的《方药墨迹》就是书法艺术和药方完美结合的典型代表。五是修身养性。中医注重养生,中医学认为要一个人应该顺应自然界的变化规律,淡泊名利、修身养性,才能健康长寿。而书者,亦抒发胸中郁结之气。练习书法即是练气,有助于怡心养性,对于人的精神、五脏均具调节作用,书者中长寿者亦居多。
(二)书法与心理健康
前人对于学习和欣赏书法有利于身心健康的论述中不乏精辟的见解。古人认为书写内容与书写的情绪状态可以是息息相关的,书忧则“忧”,书悲则“悲”,悲忧之情可溢于笔端。孙过庭在其论著中写道:“晋代著名书法家王羲之在《乐毅》中表现出了情多怫郁,写《画赞》的时候却表现得意涉瑰奇,在《黄庭经》中似乎能看到怡怿虚无,而在《太师箴》中却又纵横争折。”,孙过庭通过对探析王羲之书法作品之韵,洞察出了书写内容暗示着书写者的情绪,间接的呈现出了书法学习对情绪调节的重要作用。古人借书法平复心情、调节心理不胜枚举。张旭通过书写其擅长的草书来宣泄其主观情感。苏轼云:“忧愁不平气,一寓笔所骋”,通过书写抒发心中愉悦之情,亦可宣泄心中愤懑之气。宋代书法家、文学家欧阳修则把书法艺术称之为“乐其心”的艺术,表达乐书法可以促进心理健康的作用。
现代以来我国心理学发展飞快,许多心理学家将研究方向锁定在了中国传统书法艺术中蕴涵的丰富心理学思想,大量的研究表明写软笔字对于心理健康有诸多好处。现代对于书法艺术和心理健康的多项研究,代表人物为香港大学著名心理学高尚仁教授,他的代表作《书法艺术与心理学》将运用了心理学原理与书法艺术的创作、欣赏紧密联系,首次尝试运用心理学研究分析书法创作。书中认为,书写时,视觉和精神都集中于此,起笔、行笔、收笔、回顾、记忆、反馈,全身心投入以达到内心的宁静和平衡。并且在反复练习时,还会有创新和笔划美感之间找到新的触动。在这个三维操作过程中,一个人的全神贯注带动了呼吸、血压、心跳都发生变化,不经意间起到了调节稳定情绪、激活认知、集中注意力、加强知觉敏感性的作用。
点击在线投稿
 

上一篇: 汉字书法与中医、心理健康之间的关系

下一篇: 汉字书法与中医、心理健康之间的关系

 
相关论文导航
 
 
 
 
 
 
 
相关评论
 
分类浏览
 
 
展开
 
 
 

京ICP备2022013646号-1

(c)2008-2013 聚期刊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声明:本站仅限于整理分享学术资源信息及投稿咨询参考;如需直投稿件请联系杂志社;另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告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