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选择范围受限
选课制要有效实施,就需得到量大且所涉面广地课程资源强有力支撑。但就目前来看,我国高职院校所采取学习机制基本上是以学年制为主,学分制为辅方式,其中,必修课与选修课占比约为7:3,而选修课又可分为限选课与任选课,二者比例为2:1。在高职院校学籍管理体系中,专业课总学分大概在130分上下浮动,而必修课占比较高,其学分保持在115分左右,所以,从整体层面分析,事实上学生自主选择权较小,选择范围也受到限制,甚至在可选课程当中也掺有专业选修课。就赣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而言,以商务英语专业为例,该专业总学分为108分,必修课为87学分,占比高达80%,而选修课仅占20%,其中公共选修课只有12学分,占比不足1.3%,由此可见,选修课占比明显偏低,学生课程选择范围更是受到较大限制。
2.整体质量偏低
在高职院校选课制学籍管理体系中,学校对选修课重视程度偏低,部分课程以网络慕课形式由学生自学的方式进行,致使管理相对松散,缺乏凝聚力以及有序性,课程整体质量偏低。学校方面,选修课审批与管理工作较为宽泛,其严格规章制度也存在偏位现象;教师方面,存在着部分教师积极性与对选修课热情不高,或将其作为常规教学工作的补充,或为弥补课时的权宜之计;教材方面,适当教材偏少,部分教师智能依托多媒体课件或讲义,进行宣读,系统性、整体性缺失,同时,选修课人数较少时也限制着教学开展,因此,选修课程实际授课也只能泛泛而谈,浮于表层,难以讲深、讲全、讲透。并且,课堂教学及其管理较为松散,教师备课不充分,学生也仅为更易获取学分,迟到、旷课等现象较为严重,而期末考试简单化,表现较为随意,此上种种,共同导致高职院校选修课程教学难以有效开展,整体质量偏低。
3 引导机制缺失
引导机制缺失的问题,在高职院校选课制学籍管理中普遍存在。多数高职院校未在学生选课时,予以统筹安排,并予以合理化、科学化引导,同时,学生的此类经验及自辨力是欠缺的,对所选课程实际意义不甚了解,这便导致了学生选课的片面性、盲目性、以及功利性。对于学生来讲,学生很少基于专业知识结构视角,对课程选择做出合理考量,甚至将选课意义、作用及自身兴趣等完全忽视,而是从学分获得容易程度出发,从众式、随意化地进行课程选择,或与同学择同一课程,或选熟悉教师所负责课程,甚至出现能选就选什么,选到什么就是什么等情况。这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选修课程教学的随意性,及其管理的松散性,严重妨碍着高职院校选修课教学成效提升,以及选课制学籍管理水平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