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导航 » 教育 » 正文
翻译中的不译现象
 
更新日期:2020-10-23   来源:   浏览次数:209   在线投稿
 
 

核心提示:不译作为一种翻译技巧,并不代表不能翻译,而是与翻译相较之下不译更加合适。早在翻译佛经时,大唐高僧玄奘就曾提出五不翻策略,即对秘密语、多义词、

 
 “不译”作为一种翻译技巧,并不代表不能翻译,而是与翻译相较之下不译更加合适。早在翻译佛经时,大唐高僧玄奘就曾提出“五不翻”策略,即对秘密语、多义词、译入语文化空位词、得到认可的音译词、神圣的词语这五类词汇进行特殊处理。(田旭,2011)如“般若”(bō rě)一词即是由梵语Prajna音译而来,意思为“如实认知一切事物和万物本源的智慧”,但若单纯将其译为“辨识智慧”,则少了原语的神圣之感;“迦楼罗”(jiā lóu luó)也是由梵语音译而来,代指印度神话中的一种巨鸟,因其属于印度特有文化,所以在翻译时最好保留源语或是对其进行音译,但古代佛教徒认为它的食蛇属性与中国的“鲲鹏”并无二异,于是将这两者混合译为“大鹏金翅鸟”。(方广锠,2006)如此看来,“不译”总比误译好。正如梁启超在《佛典之翻译》所说,“翻译之事,遣词既不易,定名犹最难。全采原音,则几同不译;易以汉语,则内容所含之义,差之以毫厘,即谬以千里。折中两者,最费苦心。”(梁启超,2001)
即使是在现代,这种不译为宜的例子比比皆是。科学技术的进步在带给人们便利的同时,也极大地促进了不同国家之间的跨文化交流,许多新兴词汇不断涌入,如“CD”、“DVD”、“GPS”、“APP”等,这些“不译”出现在各种报刊和媒体,使用人数和频率较高,因此在翻译时就没有必要对应译为“激光唱片”、“数字多功能光盘”、“全球定位系统”、“应用程序”等,直接使用其源语表达即可。因此,到底“译”还是“不译”、“怎么译”都是译者需要仔细斟酌的问题。在翻译的过程中,一方面我们要注意目的语读者和原语读者之间的差异,另一方面要注意运用各种翻译策略和技巧来解决由这种差异所造成的问题,使翻译得以顺利进行。
点击在线投稿
 

上一篇: 翻译中的不译现象

下一篇: 翻译中的不译现象

 
相关论文导航
 
 
 
 
 
 
 
分类浏览
 
 
展开
 
 
 

京ICP备2022013646号-1

(c)2008-2013 聚期刊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声明:本站仅限于整理分享学术资源信息及投稿咨询参考;如需直投稿件请联系杂志社;另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告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