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导航 » 教育 » 正文
新媒体环境下爱国主义教育现状
 
更新日期:2020-10-23   来源:   浏览次数:180   在线投稿
 
 

核心提示:爱国主义是国家内在凝聚力的表现,是一个国家蒸蒸日上的精神动力。爱国主义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重要组成部分,从小学到大学阶段,思想教育课程让学校成

 
 爱国主义是国家内在凝聚力的表现,是一个国家蒸蒸日上的精神动力。爱国主义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重要组成部分,从小学到大学阶段,思想教育课程让学校成为爱国主义教育的主阵地,学校可以集中深入的对学生开展爱国主义思想教育,传承爱国主义情感。通过爱国主义教育逐步使学生形成正确、健全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但是因为受到学校教育形式等现实因素的制约,学校爱国主义教育主要集中于课堂教育,而且现在的爱国主义教育存在许多问题,从这些问题折射出新媒体环境下我国的爱国主义教育亟待解决的现实状况。
(1)爱国教育内容陈旧,更新过慢
爱国教育应该根据社会发展和受教者的现实需要提出不同的教育内容,或补充,或删改或更新教育内容,但是学校爱国主义教育仍存在内容陈旧,教育理论过时的现象。课堂上那些远离学生生活的爱国主义实例,再通过老师简单的照本宣科教育形式,思想爱国教育根本无法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达不到传承爱国主义情感,引发民族自豪感的教育目的。课堂外网络爱国主义教育同样存在教育内容泛化性严重,缺乏针对性,爱国主义教育实例点击率低等方面的问题。
(2)爱国主义教育方式单调
学校教育是个系统工程,学校的爱国主义教育基本上课堂教育为主,灌输教育为主,日常学生活动为辅。爱国教育的目的在于爱国情绪在情感上的自发认同,简单的形式容易引发接受疲惫,进而引发接受抵制情绪。现阶段网络爱国主义教育形式主要有:网络爱国主义教育课程、党建等网站的网页信息和短视频等形式。爱国主义教育搭载多媒体载体,但教育形式仍停留在网络课程上,并没有发挥多媒体“开放式,无限制”的传播优势,建立丰富的形式把爱国主义教育渗透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
(3)爱国主义教育受到民族、国家意识淡化的挑战
互联网的发展拉近了世界人民的距离,新媒体的兴起又为人们的无障碍交流提供了平台,在网络时代人的交流逐渐打破民族和国家的限制,萌生出一种没有民族,没有地域限制的数字化空间。人们的交流基础变得简单、多样,共同的兴趣、爱好、理想,甚至因为游戏中对于一个人物衣服的认可度都可能成为互联网中交流议论的起点,人们的思维、情感都超出地域、民族的限制,形成一种放眼全球的全球视野。列宁曾指出,“爱国主义是由于千百年来各自祖国彼此隔离而形成的一种极其深厚的感情[4]。”但是这种开放的网络环境让民族、国家因为种族差异或地域位置上的“隔离”被迅速的打破,网络空间中的民族、国家意识逐渐模糊,被一种超民族意识取代,与此同时西方一些国家不断的灌输自己的价值理念和意识形态,重伤我国的思想和文化,动摇网络用户原有的思想信仰,让原有的民族认同感和民族自信心被削弱。跟风崇拜西方文化和价值观给现实中对自己祖国的认同和热爱造成了极大的伤害,与此同时自由主义盛行,民族主义淡化都不利于爱国主义教育的有效实施,对我国人民的民族意识和爱国意识正确形成阻碍。
(4)新媒体环境下极端爱国主义行为的失范
新媒体作为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载体,因为其开放性和交互性让网络用户的爱国主义表达常常透非理性的极端成分。近些年来,我国经济总量排世界第二,国际影响力和地位的不断提大国崛起的形象已然树立。中国速度、大国重器极大地激发了我国民众的爱国热情,爱国主义情感空前高涨。网络上一些网民极易被那些迎合网民口味又极富煽动性的极端思想挑拨,用激烈的爱国行动表达自己的爱国情绪,发生非理性爱国行为。例如:“萨德事件”和“乐天事件”发生后,“对抗韩国”成为国内国民众爱国主义的集中表现,抵制韩国产品、拒绝中韩的正常交往等成为常态。更甚一些网民运用网络暴力对待正确导向的言论,使用诬蔑性、煽动性的语言对他国的文化、社会进行辱骂,利用网络谣言来丑化他国的形象。这种极端排外的所谓爱国主义并不是正常的爱国主义,是一些别有居心的引导者针对那些缺理性思考和判断的网民的爱国主义的肆意利用。极端爱国主义情绪极有可能扰乱社会正常秩序、抹黑国家形象,甚至对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带来负面影响。
(5)爱国主义的险隘化
正确解读爱国主义的内涵和外延是爱国主义正确实施的关键,现在网络上常有“爱国和爱党有什么关系?我爱国和我不爱政府并不矛盾”等话题。认为爱国只要热爱祖国的山川,坚持维护国家的主权和领土完整统一,其他就不在爱国主义的范畴,这本身就是对爱国主义本质的曲解和误读,把爱国主义狭隘化,简单粗暴的把爱国、爱党、爱政府割裂对立起来。一些邪恶势力假借爱国的名义,开展传播破坏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的反动言论活动。这些反动言论借助网络和新媒体形式在网络空间任意滋生、蔓延、发酵。爱国主义的狭隘化理解给邪恶势力可乘之机,给爱国主义教育的增加了难度。
点击在线投稿
 

上一篇: 新媒体环境下爱国主义教育现状

下一篇: 新媒体环境下爱国主义教育现状

 
相关论文导航
 
 
 
 
 
 
 
相关评论
 
分类浏览
 
 
展开
 
 
 

京ICP备2022013646号-1

(c)2008-2013 聚期刊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声明:本站仅限于整理分享学术资源信息及投稿咨询参考;如需直投稿件请联系杂志社;另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告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