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导航 » 教育 » 正文
面向未来是教育永执的理念,心灵的诗学是教育的最高境
 
更新日期:2020-11-02   来源:   浏览次数:183   在线投稿
 
 

核心提示:人类在改造自然和建设社会的同时,不断地在改造自己。如今,人类已经完全告别了茹毛饮血的时代,进入了新的文明时代。人类在实现了自我对自然的强大的

 
 人类在改造自然和建设社会的同时,不断地在改造自己。如今,人类已经完全告别了茹毛饮血的时代,进入了新的文明时代。人类在实现了自我对自然的强大的改造和把握能力的同时,也实现了更大程度上的自觉,更加关注人自身。事实上,现代社会的很多问题都是人自身的问题。而且这种趋势越来越明显。在此意义上,教育应该更多反观人类自身。教育不仅是教育,教育是人类记忆的复苏,是人类生活方式、情感方式的传承。没有教育,未来的人将不知道以何种方式去生活。因此,教育之价值在于关乎人之何以为人的问题,关系到人类的未来。
习近平总书记在不同场合讲过“教育决定着人类的今天,也决定着人类的未来” “发展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现代教育“教育兴即国家兴,教育强则国家强”
。最近中国共产党四中全会公报中也重提了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执政理念。这些论述是站在历史的高度和全局的高度上的论述,对新时代的教育具有指导性和纲领性作用。从历史的角度和全局的角度来看,不同社会发展阶段的教育结构、教育发展方式也不同。随着发展的进程,有些主要矛盾可能成为次要矛盾,而有些次要矛盾可能成为主要矛盾。当前阶段,本然教育与应然教育的矛盾是需要思想和解决的一对显要矛盾。恩格斯说过“一个民族要想站在科学的最高峰,就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在教育改革的攻坚阶段,解决好复杂的教育问题更需要有科学理论的指引。
教育“本然”与“应然”,代表着人类对教育价值的二种思考。二者是对立统一、矛盾共存的关系。意味着教育既要发展人的天性,又要倾注人类理想。“本然”教育与“应然“教育的关系类似于“道”与“器”的关系。二者的统一恰是教育的最高境界。对教育最高境界的追求是教育界心醉神往的命题。多少教育家、教育实践家为之孜孜以求。“仁爱之心,忠恕之道”“教育即生长”“教是为了不教”等等理论都曾探求过教育的最高境界。其中,亚里斯多德的教育理想有一定代表性,他认为教育的最高境界不是实用,而是实现人的精神自由。他坚决反对那种具有限制性的职业教育和专业训练,教育不是求得生存,而是为了获得自由。“应教授儿童那些真正必需的有用东西,但并不是教以一切有用的东西” 。在以教育实现精神自由方面,西方的自由教育理念是以解除外部压力作为自由教育的目的。价值在于打破律规和限制。突出主体的力量。而在中国传统教育理念中,心灵自由和精神超载是教育的主流方法。反对自我膨胀,反对失去理性,主张“文质彬彬,然后君子”,主张“克己复礼”。狄百瑞认为是一种“自我解放”。而中国传统教育理念在强调“内圣”的同时,也强调“外王”。似乎是强调“本然”的同时,也强调应然。
点击在线投稿
 

上一篇: 面向未来是教育永执的理念,心灵的诗学是教育的最高境

下一篇: 面向未来是教育永执的理念,心灵的诗学是教育的最高境

 
相关论文导航
 
 
 
 
 
 
 
相关评论
 
分类浏览
 
 
展开
 
 
 

京ICP备2022013646号-1

(c)2008-2013 聚期刊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声明:本站仅限于整理分享学术资源信息及投稿咨询参考;如需直投稿件请联系杂志社;另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告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