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导航 » 教育 » 正文
桂林理工大学资源勘查工程专业改革与实践
 
更新日期:2020-11-03   来源:   浏览次数:165   在线投稿
 
 

核心提示:(一)以学生为中心,优化课程体系,构建优质教学资源1.实施厚基础-宽口径-广交叉三维度渐进式课程体系优化以人才培养目标和毕业要求指标点为标准,反

 
 (一)以学生为中心,优化课程体系,构建优质教学资源
1. 实施“厚基础-宽口径-广交叉”三维度渐进式课程体系优化
以人才培养目标和毕业要求指标点为标准,反向设计专业课程体系,以资源环境保障并重的多目标、多功能的“大地质观”和以科学、技术、非技术融为一体的“大工程观”为指导优化课程体系,促进专业知识结构围绕“学生中心”实现更新。
专业从通识课程、专业课程、创新课程三个维度来完善和调整课程设置,在通识课程方面,增加数理化课程学分学时,强化基础;在专业课程方面,精简课程内容重叠、知识陈旧部分,增设灾害地质与环境地质、遥感地质学等与“大地质观”和“大工程观”相匹配的必修课,拓宽专业课程口径;在创新课程方面,注重交叉融合,与学科前沿交叉、与工程实际交叉、与新兴专业交叉,增加实际工程案例、学科发展前沿、跨专业课程等。通过系列改革,逐渐形成了“厚基础-宽口径-广交叉”三维度课程体系。
2. 精品示范引领优质教学资源重构
以广西高校首门本科国家级精品课程《基础地质学》为示范,以点带面,建成以《遥感地质学》、《矿床矿相学》、《基础地质学》自治区精品课程、自治区一流课程和《构造地质学》校级精品课程为代表的优质课程群,同步开展在线开放课程建设,目前已建成《基础地质学》和《塑造地球的工程师-地质作用》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精品视频公开课,以及《地球科学概论》自治区级慕课,校级网络示范课程《环境地球化学》、《计算机地质》、《基础地质学》等。
启动“精品课程多媒体教材出版工程”,将在全国多媒体课件大赛获得特等奖的《遥感地质学》和一等奖的《地貌学及第四纪地质学》、《地球科学概论》、《基础地质学实习教程》等4部多媒体教程公开出版。同时,实施“地学类实践教学系列教材出版工程”,先后出版《构造地质学实验教程》、《结晶学与矿物学实验教程》、《地球物理数据处理基础》等13部实践教材和2部理论教材。此外,依托网络教学平台,系统开发《计算机地质》等数字化电子教材,形成“立体化教材库”,进一步更新了教材资源。
以国家级教学团队为引领,通过内培外引,不断优化师资结构,目前形成了以创新教育型教师、工程教育型教师和企业导师并重的教学团队,专业共有全职教师31人,其中博士生导师6人,教授11人;兼职教师25人,其中外籍教授1人、院士2人、八桂学者1人,知名企事业单位高级工程师以上职称教师22人,把国内外科学前沿和实际生产技能融入到课程教学中。
(二)以产出为导向,全面进行实践教学改革
1. 优化实践教学体系
传统实践教学体系对资源勘查工程人才培养的能力层次针对性不强,“产出导向””不够清晰,培养效果欠佳。因此,提出能力导向实践教学体系建设思路,创建了“三层次、目标驱动、多维保障”实践教学体系。根据目标层次的不同(认知、技术、创新层次),依托不同类别的实践平台(4类中心、2类实验基地、2类实习基地、1个博物馆)、设置多元化的实践模块(实验、实习、实训、竞赛、创新训练)、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知识、岗位、任务驱动式),递进式培养学生的工程认知、工程技术和工程创新能力。
2. 重构实践教学资源
建成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自治区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及桂林理工大学地质博物馆,融VR技术、信息技术、人工智能为一体,虚实结合,使学生身临其境完成原来难以实地实现的课程实验、实习任务等,有利于工程认知能力培养。
采用校-地协同、校-企协同等多种方式,积极将社会资源纳入实践教学过程,建立了多层次、多类型、跨区域校内外实习基地。首先,通过独立购房建设模式,完善原有灌阳地质填图实习基地的学习和生活条件;通过校企协同共建模式,新建佛子冲生产实习基地;通过租借模式新建广西珊瑚生产实习基地;通过学生参与企业生产任务的模式,协同广西和广东地勘单位建立3家新工科实践教育基地和6家卓越工程师实践教育基地,满足顶岗实习任务,培养实用工程技术能力。
点击在线投稿
 

上一篇: 桂林理工大学资源勘查工程专业改革与实践

下一篇: 桂林理工大学资源勘查工程专业改革与实践

 
相关论文导航
 
 
 
 
 
 
 
相关评论
 
分类浏览
 
 
展开
 
 
 

京ICP备2022013646号-1

(c)2008-2013 聚期刊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声明:本站仅限于整理分享学术资源信息及投稿咨询参考;如需直投稿件请联系杂志社;另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告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