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导航 » 文艺 » 正文
沪语电视节目发展现状
 
更新日期:2020-11-06   来源:   浏览次数:264   在线投稿
 
 

核心提示:(一)夹缝中生长的沪语节目节目,广播电台和电视台播出的内容及其安排形式和播出方式。广播电视节目具有特定的名称、内容、主题、形式和一定的时间长

 
 (一)夹缝中生长的沪语节目
节目,广播电台和电视台播出的内容及其安排形式和播出方式。广播电视节目具有特定的名称、内容、主题、形式和一定的时间长度。本文所提到的沪语电视节目专指以方言作为节目传播语言和以方言为节目主要内容的综合节目。1916年,最早的沪语广播节目《阿富根》一开播就深受听众喜爱,一直到2004年,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发出通知,广播电视机构应在推普方面起先锋带头作用,节目中要规范使用文字及普通话。在诸如上海、广东地区,由于语言已经形成成熟地域风格,对于这一限制令,产生了讨论。2005年,上海东方电视台文艺频道首次开设沪语新闻节目,只有10分钟,每周六晚间播出。后续也有一大批诸如《噱战上海滩》《快乐三兄弟》《阿庆讲故事》的优秀沪语节目涌出,但生命力都很短暂,不久便遭到停播。
(二)沪语电视节目的现存情况
截至2019年现存的沪语电视节目综艺类除了脱口秀《嘎讪胡》《快乐三兄弟》以及本文将分析的《新老娘舅》,其余寥寥无几。2019年2月上海电视台《新闻坊》首次尝试用沪语播出周末版,收视率即高达6.1%,超过了当周其余6天普通话版《新闻坊》的收视率,收视率同比猛增了30%。2017年上海市市人大代表陈崎就提出关于设立上海话电视频道和广播频道的建议特别是低年级儿童,接触沪语的时间越来越少,沪语频道的设立有利于让他们在潜移默化中学会沪语。这一提案现仍在讨论阶段,对于沪语更多的呈现在城市记忆的电视专题片之中。
(三)沪语电视节目的主要问题
后现代语境下,娱乐节目异军突起,人们看到了电视节目大多有着同源的相似点,看上去有着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之感,细究仍旧缺乏人文关怀的创新意识,导致千人一面。而上海作为引领新潮的大都市也跟风,模拟出了一系列中国化后的节目版式,拼贴中淹没了海派文化特有的个性与城市品格,这与作为国际大都市并成为中国“经济中心”、“航运中心”的上海的地位不相匹配。
据2008年《中国电视收视年鉴》的调查数据显示,2007年上海市场所有节目收视率排行前十名中,只有《新闻透视》和《新闻报道》两档新闻类节目分别以10.7%和9.5%的平均收视率位居第二、三名。沪语节目一直尝试的是新闻评述类,衍生出不同走向的各异形式,直到新老娘舅开始尝试辩述类,虽民生话题有了新的表述样式但依旧停留于此,可见,沪语节目的设定类型仍旧在探索阶段。
就现存沪语节目看,播出的频道是面向本市的,而上星频道极少有沪语节目的分配时段,沪语节目还不能得到全国受众的接纳,或者说还没有找到通过沪语节目来进行海派文化输出的有效模式,受众通过选择大众传媒为其营造出的极其逼真动感的娱乐影像去满足自身的愿望和需要,正切合了传播学中“使用与满足”理论。沪语节目能否利用此,通过文化的共通点构建起交流的桥梁,笔者通过开播时间最长,影响最大的《新老娘舅》作以解释。
点击在线投稿
 

上一篇: 沪语电视节目发展现状

下一篇: 沪语电视节目发展现状

 
相关论文导航
 
 
 
 
 
 
 
相关评论
 
分类浏览
 
 
展开
 
 
 

京ICP备2022013646号-1

(c)2008-2013 聚期刊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声明:本站仅限于整理分享学术资源信息及投稿咨询参考;如需直投稿件请联系杂志社;另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告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