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中职专业课教材与产业发展对接同向同行。开发中职专业课教材时,应与国家重点产业、区域支柱产业和地方龙头产业的发展趋势同步,开发出职业类型特色鲜明,形式和质量更优的中职专业课教材,实现专业课教材的开发与产业发展同向同行。
2. 专业课教材与岗位需求对接同频共振。开发中职专业课教材时,专业课教材内容对接职业标准,紧贴企业实际,对接企业用人需求,匹配企业岗位要求,实现专业课教材的开发与岗位需求的对接同频共振。
3. 教学生态与生产过程对接和谐一致。利用信息化平台模拟与实际生产、工作过程相近的教学环节,使学生能够看得见、进得去、动得了、易再现。
4. 重拾学生学习自信。由于中职学校学生生源的特殊性,对学习通常表现为厌倦和排斥。要重燃这一特殊群体学习激情和自信,必须从根本上解决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症结。借助信息化技术开发新形态的专业课教材,其教材的特征是:将复杂知识简单化,抽象问题直观化,静态知识动态化,以契合中职学生的学习特征。
5. 突破教学的时空边界。信息化技术与中职专业课教材“生态融合”,通过线上线下混合教学,实现时时能教学、处处可教学,从而使教学“随心所欲”。
6.教学模式变革。通过信息化技术,使开发出的中职专业课教材同步更新,持续完善。变革教学生态,构建高效课堂,激发教学内生动力,提升教学质量,拉伸教学生态链。
7.教材形态变革。通过信息化技术,开发新型活页式、工作手册式中职专业课教材并配套信息化资源,利用图形识别技术,如扫描二维码,实现对终身学习及终身教育的支持。
8.满足学习主体的自主性和个性化需求。学习主体能够根据自身的学习情况驾驭学习进度, 因其传统教学受时域和场域所限,一旦错过将无法复现,但通过信息化资源再现性的特性,能满足学习主体在学习时的自主性和个性化需求,拓展了正式与非正式学习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