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思政课教师情怀养成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在马信马,在马懂马,在马言马”。科学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在指导我们的一切实践工作和努力方向。高等学校思政课是更好的传播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阵地,思政课教师是对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主体,必须牢牢把握其基本理论,深刻领会其灵魂精髓,如果没有深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情怀,就不能认真的学习理论,也就无法学透,讲透,因此只有在学透理论的基础上才能理直气壮讲好思政课,才能做好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
爱国主义为思政课教师情怀养成提供了精神滋养。我们一直在讲爱国,爱国,是人世间最深层、最持久的情感。整个中华民族从诞生之时起都体现着浓厚的爱国主义氛围。新一代的“00后”,有着天然的爱国主义,稍一引导,便可激发他们内心的力量。高校首先要培养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因为新时代的青年学生就是明天的建设者,他们必须要有坚定的理想信念,必须热爱伟大的祖国。如果教师对他们的引导作用不能发挥,如果教师自身没有浓烈的家国情怀,也不能讲好爱国主义精神的实质,就无法激发他们内心的情感认同。作为思政课教师,要加强对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利用好特殊时期国家进行的一系列举措,融入课堂教育中,增强同学们对中华民族的认同,引导他们把爱国主义情怀植根心底,这就要求思政课教师自身也要拥有深厚的家国情怀,方能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党和国家对高校思政工作的重视为思政课教师情怀养成提供了现实土壤。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进行了一系列有关思政工作的讲话,都强调了高校思政工作的关键作用。党和国家高度重视高校思政工作也是对思政课教师的重视,思政课上教师发挥的是主导作用,要掌握课堂节奏,带动学生,思政课能否实现让马克思主义理论进入学生头脑,进到学生心里,关系着能否调动学生们对于学习和实践的参与性、主动性和主体性,顺利的完成从“要我学”到“我要学”的积极转变,这就决定了思政课教师必须要有深厚宽广的情怀,以学生为本,充分的调动学生在主课堂以及“第二课堂”的主体性,精心引导和栽培养新时代大学生坚持“四个自信”,自觉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而不懈努力,奋斗终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