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导航 » 教育 » 正文
“表演式”思政课的价值意蕴
 
更新日期:2020-11-25   来源:   浏览次数:190   在线投稿
 
 

核心提示:表演是一种理解与对话关系的维持,以确保舞台存在的必要性,即演员通过与自我、角色、观众的对话达成对彼此的理解,保持演员与自我、角色、观众之间的

 
 “表演”是一种“理解与对话”关系的维持,以确保舞台存在的必要性,即演员通过与自我、角色、观众的对话达成对彼此的理解,保持演员与自我、角色、观众之间的关系,使表演的舞台能继续存在下去。“表演,目的是要向他人显示、传达或投射某种信息,同时含有试图使他人相信、确认和接受这种信息的意愿,如由‘表’而来的‘表率’,从‘演’而来的‘演出’”。思政课教学正是如此,通过“理解和对话”,使人们正常的社会关系得以维系,通过师生间的相互传达、投射与表率,使社会能长久、和谐稳定的存在下去。将表演作为一种手段融入思政课教学当中才不会发生排异,才能使表演的长处与思政课的理论知识相结合,利用表演的优势弥补传统思政课教学的不足,使思政课教学产生应有的效果。其价值意蕴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去理解。
1、对思想政治教育(表演)的价值
①师生交流互动所带来的思想政治教育的亲和力的提升。在表演过程中,演员通过自身的演技、台词和情感的带动,使观众也觉得置身于剧情之中,感同身受,使观众与演员间相互认同、趋近,即表演的亲和力得以实现。而所谓思想政治教育的亲和力,是指“思想政治教育所具有的让教育对象主动趋近、积极悦纳、高度认可的一种吸引力、感染力和影响力。”这种亲和力,主要是由思政课教师所展现的,并且这种亲和力最直接的体现是教师的亲和力。因此,教师与学生在思政课教学中,通过“表演”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以教师的魅力或者亲和力的展现带动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的认同。
②以认同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思政课教学和表演一样,是互动的、双向的,教师通过对教学环节的设计与自己在课堂上的展现,使学生达到对教师的认同,更进一步达到对思想政治教育的认同。这种认同进一步就是模仿,模仿老师和思想政治教育的要求,更进一步则是趋近,并逐渐达到“思想政治教育预期目标与结果之间的相符合程度”,即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2、对教育者与教育对象(观众和演员)的价值
①对于演员(此时,教育者与教育对象都是演员,即教育者与受教育者教育他人或自我的情况)而言,他在表演(教学)过程中所享受到的是与剧本(教学内容)的对话,与观众(教育对象)的对话,与自我角色(教育者角色)的对话,这一过程可看作发展自我的过程。与剧本对话,使他对源于生活的事物有了更高层面的理解,使他能更从容的应对生活;与观众对话,使他能对观众更加了解从而调整自己的表演以便能被观众更好的接受;与自我角色的对话,则能让他深入到角色中,以角色的身份要求自己,在表演中更好的塑造角色,与角色融为一体。
②对于观众(此时,教育者与教育对象都是观众,即教育者与受教育者接受他人或自我教育的情况)而言,他在观看表演过程中主要是通过剧情及演员的表演与演员(教育者)展开对话,这一过程可看作寻找自我的过程。剧情即是教育内容,它“不仅是人类生命的精神能量的外化与各种形式的对象化存在,而且是人类生命的精神能量高质量和高度凝聚的产物。它是人类生命的精神能量在教育中的集中体现。”这一精神能量转化的过程就是表演的过程也即教学的过程,表演(思政课教学)帮助观众(受教育者)寻找到真正的、符合社会存在的自我,以使这一精神能量得到完美的转化。
点击在线投稿
 

上一篇: “表演式”思政课的价值意蕴

下一篇: “表演式”思政课的价值意蕴

 
相关论文导航
 
 
 
 
 
 
 
相关评论
 
分类浏览
 
 
展开
 
 
 

京ICP备2022013646号-1

(c)2008-2013 聚期刊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声明:本站仅限于整理分享学术资源信息及投稿咨询参考;如需直投稿件请联系杂志社;另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告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