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导航 » 教育 » 正文
多模态话语以及模态协同理论
 
更新日期:2020-11-30   来源:   浏览次数:185   在线投稿
 
 

核心提示:多模态话语是指运用听觉、视觉、触觉等多种感觉,通过语言、图像、声音、动作等多种手段和符号进行交际的现象(张德禄,2009)。张德禄(2009)还指出

 
 多模态话语是指运用听觉、视觉、触觉等多种感觉,通过语言、图像、声音、动作等多种手段和符号进行交际的现象(张德禄,2009)。张德禄(2009)还指出,“在话语交际中,话语的一大部分意义是由非语言因素体现的,包括伴语言特征,如音响度、声调、语调、音速等;身 体 特 征,如手势、身势、面部表情、动作、移动等以及非身体特征,如音响设备、网络、实验室、周围的环境因素等。在这种情况下,交际不再是利用一种感官进行而是用两种或者多种感官同时进行。”笔者认为,多模态英语教学指的是教师在实际授课过程中,通过使用多模态PPT演示课件融入了声音、动画、视频、音乐、图片、表格、文字等多模态元素,旨在充分调动学生的视觉、听觉、触觉等各种感官,激发学生对英语学习内容的兴趣,增强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在多模态话语中,多种模态之间的协同作用指的是模态之间的交织使用互相配合的关系。当交际者使用一种模态时,并不能完整地把意义表达清晰明了,就会借用其他不同的模态来配合使用,使之顺利完成交际目的。Royce( 2007) 把模态之间的这种关系概括为互补关系。张德禄(2009)认为各个模态之间的关系分为互补性和非互补性两大类,而且互补性关系中分为强化互补关系和非强化互补关系;非互补关系中分为交叠、内包、语境交互等。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努力探讨了外语课堂的多模态教学形式以及各模态之间的协同关系, Royce,T.(2002) 研究了不同模态符号在多模态话语中的互补性以及其在第二课堂教学中多模态的协同性。基于多模态话语分析向综合理论框架(张德禄,2009),张德禄和王璐(2010)探讨了大学英语教学课堂中各种模态之间是如何相互协调,共同完成教学目标的。张德禄(2010)探讨了外语课堂教学中的设计及其对模态系统的调用,并提出了教学设计对模态系统的选择和选择的原则。张德禄、李玉香(2012)研究了一堂英语课堂教学示范课的口语模态与PPT模态组合的相互配合,总结出了模态的选择是根据不同教学阶段的不同教学目标来确定的。陈江宏(2015)结合了大学英语阅读教学的实践,探讨了多模态话语理论在大学阅读教学中的运用原则。郇怡斌(2016)分析了师范生英语说课各环节以及PPT课件中的听觉模态、视觉模态的关系。唐四保(2016)深入分析多模态协同对外语教学的影响,并提出了模态之间的互补协同、强化协同、衬托协同、链接协同与互动协同的五大作用。上述的文献研究中,大多数是理论层面上的介绍,而且研究对象一般是大学生或是大学外语教学课堂,对于多模态话语协同在高中的英语批判性阅读课堂的具体应用研究几乎为零。
点击在线投稿
 

上一篇: 多模态话语以及模态协同理论

下一篇: 多模态话语以及模态协同理论

 
相关论文导航
 
 
 
 
 
 
 
相关评论
 
分类浏览
 
 
展开
 
 
 

京ICP备2022013646号-1

(c)2008-2013 聚期刊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声明:本站仅限于整理分享学术资源信息及投稿咨询参考;如需直投稿件请联系杂志社;另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告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