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导航 » 教育 » 正文
当前《财政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矛盾
 
更新日期:2020-12-01   来源:   浏览次数:120   在线投稿
 
 

核心提示: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和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政府的财政职能也发生相应的转变,财政学学科呈现出研究范围扩大、研究内容细化、研究问题更加

 
 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和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政府的财政职能也发生相应的转变,财政学学科呈现出研究范围扩大、研究内容细化、研究问题更加实际等特征。现实背景和学科内容的变化对高校本科财政学课堂提出了较高而且更为迫切的要求,也突显出当前《财政学》教学过程中存在的诸多矛盾。
第一,庞大内容体系与有限课时之间的矛盾。财政学学科在经历“传统财政学”到“现代财政学”的转变后,研究范围由仅关注税收问题拓展至涵盖了政府收入、支出、社会保险、管制政策等领域的庞大内容体系。目前国内高校通用的教材主要有二本,一本是哈维·罗森的《财政学》,共22章,另一本是陈共教授的《财政学》,分18章。两本教材编写各有侧重,共同点是内容繁多,涉及面很广,需要理解的要点较多,并且要求选课同学具备一定的微观经济学、金融学等知识基础。然而在实际的教学中,《财政学》安排学时仅为32-48个课时,导致教师很难在一个学期内将教材内容体系全貌讲授给学生,势必会影响到学生的学习效果以及教学目标的完成。
第二,教学模式与“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规律之间的矛盾。目前高校《财政学》教学大多采用“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即课堂上以教师借助多媒体讲授PPT为主,学生的角色是被动的信息接受者,主要任务是听讲和记笔记。根据认知理论和科学学习理论,学生才是教学过程的主角。现有的教学模式重在“知识灌输”,不利于培养学生的“主角意识”和参与感,也就很难做到对教学内容的深入理解和把握。此外,根据认知心理学,学生学习的注意力一般为15分钟一个循环,如果100分钟的课堂上教师始终采取单一的讲授模式,会造成师生双方教与学的疲劳甚至会导致厌烦心理,长此以往,学生不但不能发挥其积极性和主动性,还可能对课程失去兴趣,影响学习成效。
第三,考核方式与培养学生学习能力之间的矛盾。相较于中学阶段的很多应试教育,大学教育注重培养学生学习的能力,为未来顺利步入工作岗位、融入现实社会打下基础。而目前大多数高校教学的考核方式仍然是“一考定乾坤”,即以期末考试成绩作为课程最终成绩,导致学生把精力全部用在期末考试前的最后一周。也有学校主张要增加最终成绩构成中的平时成绩比例(如30%),而平时成绩是由学生的出勤和课堂回答问题决定的,这样的平时成绩往往流于形式,难以引起学生对平时学习的重视。可见,现有课程考核方式缺乏对学生学习过程的有效评价,无法对学生参与教学过程形成正向激励,更谈不上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了。
第四,教学目标与实际教学效果之间的矛盾。《财政学》是一门研究政府经济行的应用学科,教学目标为学生在学习后能够辨识财政现象、解读财政行为、剖析财政政策,揭示财政职能。该目标要求老师转变教学理念,增加课堂上的师生互动,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及时根据教学反馈调整进度和深度,引导学生自主运用所学财政理论读懂中国财政故事。现实中,由于《财政学》是经济学专业学生的必修课,课堂规模较大,尽管老师尝试“问题导向”、热点讨论等丰富教学环节,但学生难以全方位地参与到教学内容的讨论、反思和实践,教师也缺乏及时有效的反馈途径。因此,实际教学效果与预期教学目标之间存在较大差距。
点击在线投稿
 

上一篇: 当前《财政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矛盾

下一篇: 当前《财政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矛盾

 
相关论文导航
 
 
 
 
 
 
 
相关评论
 
分类浏览
 
 
展开
 
 
 

京ICP备2022013646号-1

(c)2008-2013 聚期刊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声明:本站仅限于整理分享学术资源信息及投稿咨询参考;如需直投稿件请联系杂志社;另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告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