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是培养人才的摇篮,大学生在成长要学习专业知识与技能,同时在思想意识、精神层面逐步培养成具有健康的心灵,独立人格,高尚情操的人。国家培养的知识青年同时是深明大义,爱国爱家,具有社会担当的社会合格人才,在整个专业培养阶段离不开思政的教育。中外艺术史是揭示不同民族族群上下几千年的文明、文化发展的历史片段,通过艺术遗迹、作品向世人展示其独特的魅力的一门通识性基础课程。作为艺术设计专业服装与服饰方向的学子们,在领略观赏中外艺术作品的同时深谙各国文化背景的差异,为掌握艺术发展规律和艺术设计创新实践做重要的铺垫。在习古今用、重国际前沿、力求时尚创新的视角下,如何把握住面对多元、多极的当今国际潮流,以及以欧美西方为主导的全求话语权的语境下,仍然能够坚定民族文化自信、辨析国内外优劣势,回归我们民族本位的爱国意识、增强自信意识等,是摆在我们高校艺术史论教师面前的一个挑战性课题。此时课程思政的教学介入,在树立世界观、人生观、事业观以及教育方法论方面,能给予即时的补充,并且具有深刻现实意义。
(一)民族文化传承的基点
艺术史课程相比其他理工科课程的“课程思政”教学有些不同, 其大文科课程类课程思政的改革重在坚守底线意识。即是要站在文化人类学的角度看世界艺术发生发展的规律,其中不可避免的以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价值观,看待各域艺术存在的历史意义,有褒贬评价各时段政治经济文化主导下的艺术发生发展的现实论述,但是不忘我们当前核心价值观的要义。学术可以超越国界、跨族群类文化、从文化艺术生态阐述艺术规律,但是艺术家、艺术史论的研究、传播是有民族国家界限的,这就要求文化艺术的教育者和传播者要站在民族、国家的立场发表一些见解言论,站到民族文化传承发展的角度倡导民族文化的认同,树立民族意识,展现民族气质,宣扬华夏传统优秀文化。此为艺术史课程思政开展的基点问题。
在国际视角下我们国家的一些专业学科有发展较为迟缓或者起步晚造成的一些差距,尤其在一些医药、军事、金融等领域不及欧美,导致一些高校专业课教学一定程度上弥漫着 “唯西方为上”“唯欧美强”的学术空气,这种状况则非常不利于民族精神的弘扬和民族意识的培育,这时应以客观公正的全局思维看待中西的差异。在近现代艺术设计的发展中,中西存在较大差异,尤其国际时尚话语权的问题,是困扰我们服饰时尚界、服饰设计教育界的多年的问题,在“西风东渐”“日韩风”日盛的潮流下如何让青年学生走出“唯欧美”时尚艺术的“无根性的漂移”观念,则是我们教育工作者的智慧和素养。作为课程主导者坚持立场、客观分析,积极引导,可从感恩观念、本土文化、工业发展历史差异方面积极引导大学生,感恩家国社会、认同本土文化、工业发展生态问题给予解释。从政治、经济、社会机制方面入手将文化艺术、设计发展历史与专业教育融合思政,帮助大学生树立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自信、道路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 梦贡献力量。[4]
(二)社会发展的需要
纵观我国社会发展的历史轨迹,无论轴心时代的春秋战国、强势勇武的大汉及盛唐,社会中坚力量一定是兼收并蓄且具有核心文化的主导性。当今世界政治经济、宗教信仰、文化艺术均呈现多极、多元、多样的面貌。多种思想意识形态、多种经济结构模式以及政治派别交织在一起,存在竞争以及多种复杂、难以调和的矛盾。一个国家的社会发展往往和世界其他文明有千丝万缕的联系,社会的中文化碰撞不可避免,如何在 纷繁复杂的矛盾体中厘清本体发展目标,梳理出明晰的发展路线,是对当代国家社会提出的原则性问题。高校作为培养社会高素质人才的基地,也将面临重要的社会性挑战,始终坚定社会主义者特色发展理论信念,以马克思唯物发展观为指引,立足社会现实问题,积极努力的培养国家需要的合格的建设者、接班人,满足国家社会的人才需要。
中西艺术史课程中,从历史的艺术现象出发探寻政治经济文化影响因素根源,以学古为鉴今的现实思维,探求对当代艺术发展的借鉴意义以及服务于当今社会的方式方法。因此艺术史课程思政的引入是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
(三)时代进步的需求
我国积极扩大对外开放的背景,改革发展四十周年以来,积极引进了一些科技生产技术,同时也附带流进一些域外文化艺术等方面的意识形态问题。经济的快速发展也使得泊来文化充斥着当代人的生活、生产、消费的观念。同时由于互联网时代的快速对接,也使的当代大学生接受西方文化资料、艺术观念等更加的快捷、容易。如果我们没构建起自己主流的社会价值观、世界观、文化观等,可能就会出现西方意识形态为主流而影响我们青年的价值观、人生观等问题。在面对中西多元竞争的时代,中西文化交融境遇中,会有丧失本位文化的危险境地,因此当前课程思政的开展,是重塑新时代大学生价值观人生观的需要。
新时代教育工作者担任专业教学同时增强课程思政建设是时代的需要。文化艺术方面一定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旗帜,充分认识肩上的责任,将核心价值观中最深层、最根本、最永恒的爱国主义作为新时代的艺术符号贯穿进艺术史的教学及思政教育中去。且力争做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