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紧密结合社会需求,优化专业教育课程体系建设
大学课程体系是一流专业建设的核心内容,承载着为学生综合素质提升和专业能力发展的基础作用。按照教育部制定的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通用标准,结合我校地理学专业实际情况,通过积极走访调研同类师范院校、相关行业、企事业用人单位以及毕业生,广泛收集和整理相关意见和建议,紧密结合社会对地理信息、遥感等技术人才的需求,优化制定了《2016地理信息科学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在新的人才培养方案中,按照专业培养目标和要求,根据“夯实基础知识、注重创新应用、关注前沿发展”的教育理念,优化设置专业教育核心课程,注重课程知识结构的完整性,淘汰过时陈旧课程,突出体现学科前沿、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新课程,同时注重夯实专业基础,优化课程内容。目前,湖南师范大学地理信息科学专业课程体系架构包括:公共基础课程(55学分)、学科基础课程(22学分)、专业核心课程(28学分)、专业实践课程(24学分)和专业选修课程(35学分)。整个课程设置突出了地理信息专业知识的深入与系统化。
2.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增强学生创新应用和实践能力
实践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能力的重要教学环节,也是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和提高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重要平台。地理信息科学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学科,学生需要通过一定的实践教学环节,巩固和加强所学理论知识。在优化专业实践教学环节时,我们通过整合并优化实验项目,增加综合性、设计性、研究性和开放性实验,设计了一套符合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可进一步提高学生创新思维和实践应用能力的实践课程,主要包括:测量与地籍测量实习、摄影测量与遥感综合实习、地图设计与制作、课程综合野外实习、GIS应用和软件开发综合实习、毕业生产综合实习、毕业论文(设计)、大学生就业指导与创新创业8门实践课程。实践课程总时长为25周,为了保证实践教学的连续性和效果,除毕业论文(设计)以外,所有实践课程基本安排在暑期或期末进行。
3.采用多元化考核形式,改革学习效果评价方法
多元化课程考核是完善教学设计、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措施和途径。湖南师范大学地理信息科学专业以“多元化、重过程、考能力”为指导思想,改革各教学环节学习效果评价方式方法,采用多元化考核形式,将过程性考核与终结性考核、知识考核与能力考核有起结合起来,重点考查学生运用学所知识解决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以及团队协作能力,提高过程考核在总考核成绩中的权重,其中过程考核占最终成绩的比例不低于40%。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各授课教师通过布置课程作业、阅读专业前沿研究论文、引导学生参与课题研究、学生调研及汇报等方式进行。通过采用超星、雨课堂等信息化教学平台,结合“线上+线下”教学模式,实现了学生学习过程性客观考核,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通过实施多元化考核形式,有效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教师教学效果得到及时有效反馈,提升了学生学习效果,且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学生突击复习和备战期末考试的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