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建构科学的科研创新机制,推动人才培养质量,就必须理顺科研与教学的关系,教学是学生获得知识,培养学生基础能力的手段。但是高校普遍还在因教而教,未将研究与教学充分结合起来,多采用课堂理论为重的教学方式。在教学过程中多以教师占主体,学生参与度不够。而要真正提高高校学生的科研创新能力,必须改变现有的教学模式,应着力提高教师队伍的教研水平,推动教师“及时充实学科和课程内容”[3],教师教学要与前沿理论结合,才能有利于培养创新人才,将专业前沿知识融入教学过程,容忍差异性的见解,让学生从具有共性特征的教学命题中分解出特殊性命题,这样必然会推动学生主动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其次,加大学生参与社会实践创新活动,提高学生实践参与能力,将理论知识运用于实践活动,推动学生转变观念,培育创新型人格。
除了教学创新的问题,要实现科研创新与人才培养的科学化,还须建构学生参与的科研创新活动管理机制,这一机制对于培养高校科研创新型人才是非常重要的,创新科研管理机制一方面可以提高教师队伍的积极性,另一方面可以提高教师将科研与人才培养结合的积极性。
但怎样建构合理的科研管理机制,以此推动教师科研与人才培养的有机结合?以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人才这一目的出发,首先要培养学生对科学研究的爱好,鼓励其积极探索,从寻常事物中引导学生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其次制定相应的奖励办法,对学生参与教师科研的创造或学生自主发明创造给于一定的精神奖励或者物质奖励。第三培养学生对科研创新的荣誉感,并在学分制中予以合理体现。而在教师层面,首先加强科研管理,实现科研管理工作的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使教师从事科研活动以及其自愿引领学生参与科研有制度上的良好保障。其次,进一步健全科研会议制度,专家检查制度,科研评估等管理制度,从制度上保证科研工作的有序。再次,进一步完善和修订现行的科研管理制度,日常激励制度,科研导师制度等,确立科研质量标准和管理体系、质量监督和评价体系以及激励和奖惩措施,加强科研与人才培育的结合紧密程度。最后,完善课堂教学与科研结合的授课体系和评价方案,以及科研与人才实践能力相结合的效果评比方法。
第三、构造“学生为本,教师引导”的互动模式。高校是创新型人才的摇篮。要培养高校创新型人才不仅要拥有高素质的教师队伍,还要特别明确教师在科研中对学生所负的指引责任,不仅让学生参加到基础的科研事务中,还要培养、开发学生的探索创新能力,构建教师“项目引领、科学管理”[4]研学模式。即一方面抓科学研究、一方面抓学生培养,形成良好的互动效应。另外在所获得科研成果中载入学生的科研工作奉献,不能把成果由教师独揽,这也是对学生做科研创新的一种长效激励措施。其次,组织学生参加科学研究,提高学生理论运用能力,吸收学生参加科学研究的实际工作,让学生在科研实践中进行锻炼,把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在课堂上学到的理论知识。同时还可以让学生在其中学习科研的基本方法、培养独立研究和独立分析的能力、增强学生把理论知识转化为科研的观念与意识,推进学生参加科学研究的实际能力,吸收学生直接进入科研课题。在科研实际工作中,提升学生的科研创新能力,有效实现科研与应用的结合。最后,组织学生参与各种形式的社会实践,多方培养学生的科研创新能力,开展形式多样的社会实践活动,既克服了一些走形式的纯理论教学方式的弱点,以“做中学”弥补单纯理论教学,也弥补了学生不能独立处理问题的不足。诸如采用“带课题实习”的方式,以这类方式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改善和提高学生的科研创新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