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导航 » 教育 » 正文
推进社会组织参与社区教育服务的实践对策
 
更新日期:2020-12-04   来源:   浏览次数:91   在线投稿
 
 

核心提示:(一)政府方面1.更新观念认识观念是制度的先导,只有转变观念,制度才会被重视和落实。首先,各级政府要正确认识社区教育的重要作用。大力发展社区教

 
 (一)政府方面
1.更新观念认识
观念是制度的先导,只有转变观念,制度才会被重视和落实。首先,各级政府要正确认识社区教育的重要作用。大力发展社区教育是全面提升社会治理水平、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吴遵民(2018年)提出,我国社区教育迄今仍然面临无国家立法的明确定位、无健全财政机制的有效保障、无专业化队伍建设的基本途径的所谓“三无”困境,已经形成影响社区教育进一步发展的重大障碍与瓶颈。国家近些年出台一系列政策指导发展社区教育,但地方政府对发展社区教育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认识不足,全社会关心支持并热情参与社区教育的氛围也就难以形成。其次,要正确认识社会组织在社区教育服务中的重要地位。社会组织在丰富社区居民文化生活、提供各类文化教育服务、推动社区精神文明建设以及提升社区文化软实力等方面都具有不可替代的积极作用。要积极强化社会组织的教育服务功能,可以不断扩容社区教育服务载体,增强社区教育新活力,也必将为全民学习与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建设提供新动能。此外,社会组织参与社区教育服务供给不是单纯的沦为政府供给服务的补缺,而是要建构以政府为主导、政府与社会组织合作的战略合作机制,可通过政府购买服务方式提升合作参与的制度化水平,通过定制个性化、差异化的社区教育服务提升政府的回应性水平,以全面提升社区教育服务供给的服务质量。
2.制度环境激励
制度具有指导性、鞭策性、激励性、约束性等特点,社会组织参与社区教育服务离不开外在制度的驱动,缺乏外在的激励制度、或制度本身不够完善都会严重影响和制约社会组织参与社区教育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问题。必须要创设有利于社会组织发展的制度体系和激励措施,才能促其长期可持续发展。首先,要明确社会组织参与社区教育服务的法律地位、职能范围、参与方式、操作程序等,才可以有效规范社会组织参与社区教育服务的行为规范、实践标准等。因为,社区教育服务与社会公共利益存在密切联系,政府需要在宏观社会政策上给予社区教育社会组织更好的成长空间,切实制定和实施社区教育财政税收和优惠政策,为社会组织参与社区教育服务提供良好的体制环境。如1998年日本颁布《社会组织促进法》;英国政府在财政政策方面每年向社会组织提供33亿英镑的公益支出,激励社会组织参与社区公共品供给的积极性。其次,要制定系统化的政策激励措施。社会组织参与社区教育服务具有不确定性和不稳定性的特征。缺乏外在环境的政策激励,难以确定社会组织参与的持续性问题。政府可通过制定“税收优惠政策、资金扶持制度、以项目为牵引制定规范化的政府委托尧招标与采购政策、评估奖励政策、对组织成员个人的激励机制”,创设有利于社会组织参与社区教育服务的政策和制度环境,为社会组织的积极参与提供良好的外在环境。最后,政府要加强引导社会组织参与到社区教育服务领域之内,政府、社区等要积极宣传社会组织在社区教育服务中的地位和作用,增加市场和社区民众对社会组织的认知,为社区教育社会组织发展营造良好舆论氛围。
3.主动培育扶持
首先,要主动培育。从事社区教育服务的部门与机构,都应当为社会组织的良性发展创设条件。社区教育服务机构要主动为社会组织参与解决困难和问题,提供必要的活动场所,要积极强化对社会组织参与社区教育服务品牌项目的培育。可通过建立完善的培训机制,加强对社会组织工作人员社区教育专业知识培训,提升他们对社区教育政策制度的掌握,引导社会组织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和特长。其次,要大力宣传。要大宣传推广社会组织参与社区教育服务的项目和实践成果,开展各类评奖创优活动和公益项目成果展示,提升社会组织参与社区教育服务活动在社会公民心中的可信度与认同度。第三,要搭建平台。在推进社会组织参与社区教育服务实践过程中,如要保持社会组织参与的持续性和稳定性,就需要搭建社区与社会组织之间、各个社会组织之间沟通协作平台。社区教育机构可以为社会组织搭建参与平台、提供参与建议、明确参与方式、促进信息反馈,逐步构建社会组织参与社区教育的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运营的自律自治运作机制。通过定期开展信息交流、经验分享、沙龙活动、专题讲座,探讨教育工作模式与实践策略,协调解决各类困难和问题,从而更好地促进社会组织参与社区教育服务的有效性与持续性。
点击在线投稿
 

上一篇: 推进社会组织参与社区教育服务的实践对策

下一篇: 推进社会组织参与社区教育服务的实践对策

 
相关论文导航
 
 
 
 
 
 
 
相关评论
 
分类浏览
 
 
展开
 
 
 

京ICP备2022013646号-1

(c)2008-2013 聚期刊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声明:本站仅限于整理分享学术资源信息及投稿咨询参考;如需直投稿件请联系杂志社;另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告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