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乡村基层政府:比较独大
近年来,我国不断深化管理体制改革,推进政府职能转变,提高政府治理能力,在管理理念、管理范围、干部队伍素质建设等方面迈出了重要步伐。但是其效果并不理想,“大政府、小社会”现象不但依然存在,而且呈现逐渐扩大的趋势,严重影响了乡贤文化的继承和发扬。当前,这一现象主要表现在:一是基层政府在乡贤文化建设中越位错位问题比较严重,不仅影响了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地位,还影响了其他社会主体参与作用的积极发挥。大多数基层政府在制定培育发展乡贤文化实施方案时,都能根据实际需要联合其他社会主体在推动优良家风和乡贤文化协同建设上下功夫,在全面覆盖上下功夫。然而,在这些活动中,一些基层政府仍然存在着行政干预过多现象,本该是乡贤文化的引导者和服务者,但是在实际的运作过程中,他们却是执行者和决策者,反而进一步影响了乡贤文化的建设工作。在这种情况下,因为基层政府不愿意放权,包揽了乡贤文化建设中的一切工作,导致乡贤无法发挥他们应有的作用,造成人力资源的极大浪费,使乡贤真的变为了“乡闲”。二是基层政府对于乡贤文化理解上的偏差,导致其建设的效果往往差强人意。一些基层政府虽然对于当地的乡贤文化建设现状做了搜集整理,但是这种搜集整理基本流于形式、浮于表面,尤其是在上级领导部门到基层开展调查研究时,大多数同志热衷于听听汇报、看看材料,偶尔有到被调研乡村走走者,也是被乡村接待者牵着鼻子走,看看事先选好的点,听听事先教好的话,不仅没有达到调研的初衷,反而助长了弄虚作假的不良风气。以至于在一些地方,基层政府在传播弘扬乡贤文化的基本策略上,过多地从经济的角度去解读乡贤及乡贤文化,严重扭曲了乡贤及乡贤文化的精神价值和时代意义。不可否认,乡村经济的发展固然很重要,但也不能忽视乡贤文化建设带来的社会效益,更不能把乡贤文化简单地当作一种经济增长的工具。
(二)乡贤文化机制:比较滞后
美国社会学家威廉•奥格本在他的《社会变迁》书中提出了“文化堕距”概念,也被称为“文化滞后”。他用这个概念来说明物质文化总是先于非物质文化变化发展。现阶段,我国乡村的乡贤文化建设虽然还是处于起步摸索阶段,没有过多可以总结的经验教训和借鉴的模式方法,体制机制构建方面还不太完善,但是其滞后于其他部分的现象是完全符合“文化滞后”这一规律的。当前,这一现象主要表现在:一是在日常管理机制方面。在走访调查中发现,很多乡村的社会贤达管理机构在其颁布的成文的文件中,对乡贤的日常行为和工作目标不能从源头上、制度上进行规范化管理,既没有明确乡贤哪些是必须作为、哪些是应该作为、哪些是不该作为,也没有调查分析乡贤们日常的所作所为,是否尽到他们应尽的职责和使命。二是在宣传推介机制方面。当前,很多乡贤文化的特色亮点品牌,主要通过广播、电视等媒介,少数乡村还会借助期刊报纸、户外广告等媒体进行宣传。对于一个乡村来说,与新媒体比起来,这些传统媒体已逐渐失去“性价比”。从形式上来看,宣传推介措施和力度不够。没有很好利用互联网、电视、报刊等公众传播媒体以及布告传单、微信博客、讲座报告等方式向村民传播现代乡贤的思想、精神及其先进事迹;从内容上来看,乡村基层政府不仅没有深入挖掘本地乡贤文化资源,还没有让更多人走近乡贤文化、了解乡贤文化,更没有搭建有效平台吸引“在外”乡贤支持和参与到乡贤文化建设中来。三是考核奖励和财政支持机制方面。一方面,一些乡村基层政府对乡贤的工作效果,既没有明确奖励的具体形式和标准,又没有明确惩罚的标准和后果,严重影响了乡贤们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另一方面,由于国家没有设立专门的乡贤文化建设资金,没有明确对乡贤文化建设给予财政支持,这使得本来难的乡贤文化建设工作变得难上加难,因为它不仅会影响这支乡土精英队伍的战斗力,还会影响乡贤文化建设的大力开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