究其社会主义制度自信,从横向上来讲主要包括对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社会主义文化制度、社会主义社会制度和社会主义生态制度的信心,也包括对政党、政体和社会治理的信心;从纵向来讲是在和他国的制度比较当中,信任本国制度有独特的、独立的、不可替代的价值,是舍“他信”取“自信”。意即谈到笃定制度自信,务必达成“从制度‘他信’到制度‘自信’的转变”,回到本国的具体情况,在根源上摒弃所有“制度他信”,科学全面地理解制度的特质和长足之处,并放之于实践,在建设和治理的过程中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不断调整、改善、优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在思政理论课中,有助于阐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信的内容主要集中在《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以下称《概论》)第十章“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第十一章“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第十二章全面推进国防和军队现代化、第十三章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和第十四章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中,但是对制度自信进行“泛在化”表述的思维逻辑,普遍内化在《概论》的各章节里。而这次疫情中,比较全面地展现了中共治国的决心和应对危机社会治理的魄力,结合疫情爆发和治理的鲜活案例讲授《概论》,就是一次绝佳的“制度自信”教学契机。
具体来说,在思政课云课堂教学中有效培养大学生的制度自信,可以循着自信产生的两个阶段,有的放矢开展针对性教学。在观念形成的初始阶段,也就是在认知层面、情感层面、意志层面的每一个环节,充分开发挖掘适合加工、传播和强化信任黏性的线上教学抗疫素材;在信念形成的终极阶段,也就是在观念、信任和信念层面的每一个环节,充分发挥云端教学的即时印证特点,通过构建主题叙事,引导学生变“生”为“师”,“以问题为导向”,引导学生自觉完成逻辑自洽,形成反复的记忆、验证和信任。
(一)、初始阶段:观念的第一次飞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广泛地体现在“五位一体”、“四个全面”、国防、外交、党建中,然而这些课本上的理论知识,是经由中国共产党治国的反复实践提炼出来的理论精华,对于尚未走出校门、没有基层治理经验的大学生来说,只是遥不可及、无法具体可感的理论和数字,抗疫期间真实可感的“新闻”、“故事”、“数据”,为思政课线上教学输入了丰富的给养。
在感性到理性的第一次飞跃阶段,要使大学生群体形成对我国政体、政党、社会治理的感性认识和直觉记忆,从行为发生心理机制和信任理论角度来说,就是引导学生加强对疫情期间,有关政体、政党、社会治理现实案例的观察、感觉、知觉、思维、想象、记忆,形成情感上的认同感,并在同他国治理实践的比较中,上升为理性认知。
1、在体验中形成好感态度
千禧一代的大学生在网络环境中长大,他们的信息来源也是网络媒体,这形成了一个区别于真实世界的“拟态环境”。但是,每一个大学生都是“真实疫情”的体验者,都在真实感受着疫情的传播、失序、爆发、阻断、恢复有序,甚至有一些大学生志愿者,更加积极主动地深入到疫情传播的中心地带,直接经验比间接经验显得真实,行动本身比理论更有说服力,大学生在这场疫情中获得的对制度治理优势的直接体验,一改以往大学生群体对制度的“无知”、“叛逆”,大学生对制度的好感度遽然大增,成为思政线上课堂良好接受度的先决条件。
2、在比较中上升理性认知
随着疫情在全球范围的大流行,各国应对疫情的治理之策有了一个被横向比较的机会,这一议题集中展示了中外的制度差异,也是驳斥体制制度“西方中心论”的最好时机。
以往西方资本主义和普适价值观在国内有市场,聚焦于“民主”、“人权”等西方主流价值观的讨论颇有拥趸,也给青年学子造成了一定的困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