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导航 » 文艺 » 正文
杜十娘悲剧的成因
 
更新日期:2020-12-07   来源:   浏览次数:284   在线投稿
 
 

核心提示:(一)过失说:杜十娘的恨嫁世故与李甲的羞愧软弱亚氏认为,悲剧人物遭受不公对待是由自己性格上难以改变与避免的缺陷所造成。根据内因起决定作用的原

 
 (一)过失说:杜十娘的恨嫁世故与李甲的羞愧软弱
亚氏认为,悲剧人物遭受不公对待是由自己性格上难以改变与避免的缺陷所造成。根据内因起决定作用的原则,杜十娘对自己的悲剧命运负有主要责任:恨嫁导致的认识不全,信任李甲但不全盘托出的世故。杜十娘风尘七年,经历的王孙公子甚多,在那样的环境下,练就了世故的性格。她的深处火坑使她急于逃出牢笼,遇到李甲则似抓住救命稻草,这就容易导致对李甲的性格缺陷以及这种缺陷造成的严重后果认识不足。小说写杜十娘与李甲情投意合,而十娘久有从良之志,“奈李公子惧怕老爷,不敢应承”。此时十娘未有明显警觉,而依旧海盟山誓抱有幻想,恨嫁心理一目了然。李甲钱财用光,十娘抓住虔婆话柄让李甲出门筹钱。十娘明明有钱为何不直接让李甲拿自己的钱赎身?很明显,十娘一来要对李甲实行考验,步步试探,以检验李甲的真心,二来要让李甲感到幸福的来之不易以加倍珍惜自己,恋爱中的小心思透漏着深深的世故。结果李甲筹不到钱“又不敢回决十娘”,可见李甲一见风吹草动,已然动了与十娘分手的念头,第四天直接躲到柳遇春那里。柳遇春以烟花逐客之计忖之。李甲的反应是“心中疑惑不定”,耳根子软的毛病初显。可见二人感情基础薄弱,只是停留在才色相慕的层次上。十娘于是只好派四儿去寻,李甲一见十娘只是流泪。遍览小说,我们发现李甲的母亲一直没有被提到,可以推测李甲自小丧母,由父亲养大,父亲严厉专制,儿子只能缺乏刚性,后文提到他对十娘多次流泪,可见他对十娘是有些母性依恋的。这样软弱敏感的人是很难靠得住的,然而十娘依旧未放弃,因为她太恨嫁了。
十娘至五更天晓,才对李甲坦白:自己有银一百五十两,只需再借一百五十两即可。十娘为何不直接献出300两,因为她既要给李甲以前进的动力又要制造一定程度的困难,以此考验李甲的诚心,十娘的城府可见一斑。好在这次感动了柳遇春,两人的关系终于“枯木逢春”。但这时的十娘依旧装穷,假借好姐妹谢月朗之手把自己积攒的财物取走。二人行至瓜州,李甲已分文不剩,十娘依旧隐瞒,假托姐妹之赠拿出50两银子,李甲千恩万谢,大表忠心。作者煞有兴味地交代:“自此每谈及往事,公子必感激流涕”[2]而十娘的表现则是“亦曲意抚慰,一路无话”。十娘一直是心有丘壑而李甲则是蒙在鼓里,一直到被卖当日才吐露心声。男女关系中,女子总是容易夸大男子对自己的爱,而男子则容易夸大自己担当责任的能力。李甲虽惧怕父亲仍然心有侥幸赎出十娘带到南方,终究是不敢回家,加上误认银钱已经用尽,增加了焦虑,卖掉了十娘。十娘虽世故但恨嫁心理让她低估了李甲的狠毒自私,这正是“由你奸似鬼,吃了老娘洗脚水”。
倘若杜十娘早日开诚布公,更早赎身,把李甲拘在身边的时间延长,或许会发现他的性格缺陷而早日撤退,从而免于羞辱与荼毒。又或携带宝物钱财随李甲回乡,亦有可能凭借财物成为妾室,如不可,则携宝再谋生计也可。但是,这些可能性因为十娘的隐瞒而破灭。
杜十娘对李甲的软弱性与好面子怕羞的缺点认识不深刻:首先,李甲虽读书但未考中,只是凭借父亲的力量援例做了监生,可知并非真才子,读书不成正是意志不坚、性情软弱的表现。李甲入监读书亦不认真,与柳遇春同游教坊司,身上有纨绔习气,可知并非真君子。李甲虽是“温存性儿”,可是温存的另一个附带缺陷是刚性不足、耳根子软、好面子而行为迟疑、善变。借钱不成就羞见十娘,这种羞与其家教“拘于礼法”密切相关,十娘拿银子做船费,李甲在旁边自觉惭愧,不敢窥箱中虚实。买卖十娘时竟然“欣欣然有喜色”。十娘临终怒斥,李甲又“又羞又苦,且悔且泣”。这种羞使他做事不能大开大合、慷慨有担当。

(二)冲突论:伦理观念的对立

黑格尔(1770-1831)在《美学》中认为,悲剧的本质是两种合理的伦理观念的必然冲突,与亚里士多德重在揭示悲剧的内部原因不同,黑格尔以其深刻的辩证法论证了悲剧的外部原因。他把悲剧冲突分为三种:第一种是物理或自然的冲突,如车祸、疾病、地震;第二种是自然条件产生的心灵冲突(自然形成的家庭出身、血缘关系、人的自然禀赋脾性),第三种是心灵差异产生的分裂:动机与效果的矛盾、意志与客观情境间的矛盾。
杜十娘的悲剧属于第二种和第三种,包括三个矛盾冲突:李甲与父亲的冲突是与自然密切联系的血缘关系冲突,杜十娘低微出身与李甲官宦之子出身的冲突,杜十娘追求爱情与社会贞节要求的客观情境的冲突。
点击在线投稿
 

上一篇: 杜十娘悲剧的成因

下一篇: 杜十娘悲剧的成因

 
相关论文导航
 
 
 
 
 
 
 
相关评论
 
分类浏览
 
 
展开
 
 
 

京ICP备2022013646号-1

(c)2008-2013 聚期刊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声明:本站仅限于整理分享学术资源信息及投稿咨询参考;如需直投稿件请联系杂志社;另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告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