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导航 » 教育 » 正文
文化自信缺乏:高校美术史论课教学的现状与挑战
 
更新日期:2020-12-08   来源:   浏览次数:177   在线投稿
 
 

核心提示:我们的文化自信,就是肯定中国智慧的开放性、平等性和包容性,坚信中国文化在人类现代化历史进程中的独特价值。从目前美术史论课堂实效来看,高校美术专

 
 “我们的文化自信,就是肯定中国智慧的开放性、平等性和包容性,坚信中国文化在人类现代化历史进程中的独特价值。” 从目前美术史论课堂实效来看,高校美术专业的大学生的文化自信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这首先表现在很多高校的设计专业并未开设《中国美术史》的课程,即便某些学校的设计专业开设了这门课程,效果也不理想,“对于在设计专业中开设美术史课的重要意义,大家是有共识的,但课程教学的最终结果却有些令人失望,大多数学生并不重视理论学习,以通过考试为最终目的。” 《中国美术史》课程将美术作品置于中华传统文化人文思想的框架之中,使高校美术院系的学生以小见大,透过美术史看到文化史的宏大图景,对启发学生对中国艺术精神的领悟有着积极的意义。其次,高校美术院系的学生对美术史论等专业基础课在主观上不重视,认为理论类的课程既无益于他们技艺水准的提高,也不能直接与“专业性”对等,正如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李睦教授在论及高校美术基础教学中指出的:“似乎除了油画、国画、雕塑、设计等专业课外,其他的课程,尤其是基础课程都与‘艺术性’无关”。 再次,美术学学专业的很多学生虽然认同中华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但缺乏主动了解的兴趣。随着国家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广泛弘扬,以及一系列文博探索节目如《国家宝藏》等在央视的热播,大学生对传承有序的中华文明产生了不同程度的认同与共鸣。在节目中,历史悠久的文物因为今人的演绎被赋予了生命,不同时空下的人通过文物进行着穿越历史的对话,这种综合式的视觉情境和体验,推动了大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热情。但有些美术专业的学生由于自身缺乏学习传统文化的基础,对传统文化的热情往往停留在观看节目的特定时段,进行后续深入学习的动力不足,而且即便是学习,最终效果也不佳。最后,对于艺术作品的审美评价标准过于单一,具体而言就是:“以‘相似性’为准则,以‘写实性’为手段,准确的描绘事物和人物的形状和色彩。” 这种评价标准是以视听觉为基础、以模仿现实、再现对象为目标的西方写实性绘画审美原则的体现。而对以水墨画为代表的中国传统绘画中强调的“天人合一”的境界和“因心造境”的创作理念都很难有确切的认识。
点击在线投稿
 

上一篇: 文化自信缺乏:高校美术史论课教学的现状与挑战

下一篇: 文化自信缺乏:高校美术史论课教学的现状与挑战

 
相关论文导航
 
 
 
 
 
 
 
相关评论
 
分类浏览
 
 
展开
 
 
 

京ICP备2022013646号-1

(c)2008-2013 聚期刊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声明:本站仅限于整理分享学术资源信息及投稿咨询参考;如需直投稿件请联系杂志社;另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告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