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导航 » 教育 » 正文
高校美术史论课程教学中文化自信观的培养路
 
更新日期:2020-12-08   来源:   浏览次数:160   在线投稿
 
 

核心提示:高校美术史论课程教学要围绕学校的具体教育培养目标,依据整体性、先进性、可行性等原则,多渠道、多视角、多层次地探究文化自信观的培养路径。(一)

 
 高校美术史论课程教学要围绕学校的具体教育培养目标,依据整体性、先进性、可行性等原则,多渠道、多视角、多层次地探究文化自信观的培养路径。
(一)、在引导与辨析中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特质。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是大学生确立文化自信的关键,因此在美术史论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教师首先应该自觉维护中华民族的精神和文化传统,尤其是在对中西文化体系和艺术观念的比较分析时,自觉地把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意识渗透到教学思想和理念中,以马克思主义的立场和方法对某些民族虚无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的观点清晰地加以鉴别和分析,以理性、客观的态度耐心地引导学生发现自身存在的观念误区,去伪存真。同时针对某些学生无意识中形成的审美标准过于单一,也即在美术创作和美术作品赏析中以写实为尊的现象进行追本溯源的梳理、辨析,使学生通过不断的质疑和反思获得文化对话的新视野,并逐步建立起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坚定的自信。
(二)、加强对中国优秀传统美术作品尤其是山水画的解读。虽然美术学专业的学生开设了《中国美术史》的课程,但由于开设时学生尚未从专业的角度接触过中国画,而且课程中的知识含量较大,涵盖范围较广,在相应的课时之内不允许教师从物质层面和精神层面对经典的美术作品进行详细的诠释,学生也缺乏相应的知识背景和积累。因此仅通过大一开设的《中国美术史》课程,学生很难对中国传统美学思想、文化有整体而深入的认知。应在大二、大三阶段的《美术概论》《美术鉴赏与批评》等课程中,着重引导学生从中国画的形式、结构、艺术语言出发,探求、感悟、理解作品背后蕴含的中国艺术精神和审美境界。
(三)、全面深化对少数民族文化、艺术价值的认识。很多高校的毕业生在偏远地区从事基础教育教学工作,这些人,正在成为区域教学工作的脊梁,对于他们而言,建立坚定的文化自信显得尤为重要,因为只有对文化的理解和自信才能让他们在纷繁复杂的社会变化中坚守信仰,以终生的热情和忠诚在边远的地区从事教学的工作。尤其是在贵州,很多地区有着丰富多彩的少数民族民间文化,要有效地传承、发扬这些优秀的民族文化传统,首先需要建立对本民族坚定的文化自信,而文化自信的建立必然是教育的结果。因此,在这个清晰有序的文化传承与教育传播的链条中,地方高校有着毋庸置疑的重要性。贵州的少数民族民间文化往往是以艺术为载体的,而作为民族文化的物质形式,少数民族民间美术是这个传承链条上的重要一环。因此在贵州地方高校美术学专业的史论课程教学中,要充分发挥现有地域性文化资源,将具有地方特色的民族民间文化、艺术列入教学内容,将优秀的民间美术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等引入课堂,直观地感受民族民间美术的魅力,开拓学生的文化视野,增进对少数民族民间文化、艺术的认识,进而激发学生自觉地保护、传承民族文化遗产的意识。
点击在线投稿
 

上一篇: 高校美术史论课程教学中文化自信观的培养路

下一篇: 高校美术史论课程教学中文化自信观的培养路

 
相关论文导航
 
 
 
 
 
 
 
相关评论
 
分类浏览
 
 
展开
 
 
 

京ICP备2022013646号-1

(c)2008-2013 聚期刊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声明:本站仅限于整理分享学术资源信息及投稿咨询参考;如需直投稿件请联系杂志社;另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告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