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保证审美状态的完全呈现
用“艺术色情学”代替“艺术阐释学”、用“审美体验”代替“智性体验”,使柏拉图以降的再现论艺术观得到了比较彻底的矫正和补充。但桑塔格提倡的审美快感,是完全由形式引起的一种当下的、瞬间的、在场的感觉,转瞬即逝。深受现象学影响的她,只想到用“本质直观”的方式去理解艺术作品,却没有仔细思考过如何维持完整的感性认知过程,延续流动的美感。究其根本,是因为桑塔格没有将时间视域引入作品的欣赏与批评中。
审美活动作为时间意识,呈现出的是一种由原印象-滞留-前摄构成的视域,而不是相分离的点。简单来说,审美活动是一个快感持续绵延的过程,对其中每一个相位的直观,都只是在一个点上进行的。在每个时间点上不同的样式构成了一个完整的系统,对上一个相位的感知可以在一定的时间内延续到下一个感知意识。我们不需要依靠回忆来存留上一个感知,又能依靠前摄来预期下一个感知,因此审美过程就是从一个点上的滞留过渡到下一个滞留,并不断更新。“与每个这种滞留衔接的是一个滞留变化的连续性,而这个连续性本身又是一个自身以滞留方式映射出来的现时性的点。”这种时间性也需要借助稳定的空间性结构来实现。将时间意识呈现的艺术活动最明显的应该是音乐,因为音乐的每一个音符、每一个小节都处于特定的位置,才构成了一段旋律。当上一个点的旋律带来的感知还未完全消失、需要借助回忆来理解时,新的点上的旋律又带来了新的感受,就这样,美的意识有朝向地自在流淌。同样,电影也是具备时间意识的艺术类型,因为电影相较于文学来说,每一帧都呈现出不同的画面,不停地以新的内容刺激人们的感官,感知的相互渗透和绵延才能使审美状态完全呈现。
桑塔格认为文学具有严肃性,小说家们写作是用一种圆满的模式去叙述,文学情节的设置推动着故事朝向相对固定的结局发展,这实际上也是默认了审美需要时间视域。但最终,她没有将这一观点贯彻。一方面,是因为她对形式与内容的关系过度矫正,提倡用碎片化的札记方式避免阐释、带来直观的新鲜感,最后却破坏了对艺术作品的审美感知。另一方面主义,出于对资本主义消费意识形态麻痹的反抗,桑塔格将电视剧和电影的地位摆得很低,容不下太多的艺术形式。
为了保证审美活动的完整性,我们应对艺术形式持有包容的态度,在不触犯文化底线的范围内尽可能地发展繁荣各种艺术形式,用合适的形式为观众呈现合适的内容。
(二)留存稳定的审美价值
桑塔格受胡塞尔影响,认为应该本质地、直观地去审视艺术作品,却没有思考过如何将这种审美价值完整地留存。该如何解决这个问题,让艺术作品穿越时间和空间,在人类社会中稳定地保持着审美价值?这就需要依靠抽象和知性的力量贯穿于艺术创作和批评中,借助“图式”来实现。
“图式”最早由康德提出,与先验概念不同,它是作为知性范畴和感性形象的中介物而出现,因此兼备两者的性质。但康德的弊病在于,仍然没有跳出柏拉图的逻辑陷阱,将先验理性作为基础,割裂了形式与内容的关系。而胡塞尔的“图式”则避免了这一情况,它不是作为中介物出现,而是统摄知性与感性的更高层范畴。在《经验与判断》一书中,胡塞尔曾指出:“在对一个原始形象,例如一个物作自由变更时,必定有一个不变项作为必然的普遍形式仍在维持着。”也就是说,图式既可以将理性内容用本质直观的方式呈现于感性表象,又可以在不断的自由变更的表象中舍去理性内容中偶然性的特点,因此图式是一个具有时间意识的、双向互动的范畴。图式的存在,既延展了感知,又保证了审美价值的普遍性和稳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