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以学生为中心,实现学生全人发展。
“以学生为中心”的观点现在已经成为课堂改革方向的共识,20世纪80年代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卡尔·罗杰斯在人本主义研究的基础上明确提出,每个学生均有解决自身问题的能力和动机,教育的目标就是要培养学生在经验学习过程中学会适应变化,学会如何更有效地学习,从而成为能发挥自己的潜力的有独特人格特征的“自由人”,实现学生的全人发展。在达到这一目标的过程中,教师要学会尊重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性,注重了解学生的内在心理世界,以便顺应学生的兴趣、需要、经验和个性差异,开发学生的潜能,激发学生认知与情感的相互作用。教师的角色也相应发生变化,从主导者变为合作者和协助者,为学生创造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学习氛围,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积累经验,进而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培养。教学行为成为一种手段而不是目的,学生拥有更多学习自主权也需要为自己的全人发展负起更大的责任。
2.以成效为根本,体现学习科学规律。
成效为本教学法(Outcomes based teaching and learning,OBTL)是从20世纪90年代兴起的一种教育模式,经过在澳大利亚、新西兰、英国、美国、中国香港等国家和地区广泛实施,取得了巨大的成绩,它主要关注学习的成效,即通过学习后学生应该掌握、理解、运用那些知识,具备解决那些问题的能力,因此整个教学活动的设计和推进都根据预期的学习目标来进行,最终的目标就是帮助学生清楚地理解课程要求,发展自己的能力,从而准确呈现学习的成果。这种教学的反向设计有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对知识进行重构并转化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OBTL教学法中,成效的评估标准是一项重要内容,评估指标要具体量化、具有可操作性,评估标准要层次分明、结构合理,有利于学生根据评估标准判断自己的学习进度,从而自我调整学习策略和学习进度,实现最终的整体学习目标。无论是教学设计还是教学评估,教师都必须对最终的学习成效有着清晰的表达,对课堂的活动设计有着明确的导向,对成效的评估指标有着合理的安排,都能体现认知规律和其他学习科学规律。
3.以行动为导向,展现知行并进逻辑。
行动导向教学法是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中的核心概念和重要实践,姜大源教授提出,行动导向教学法的宗旨是培养学生的职业行动能力, 学生通过在教师指导下独立获取信息、制定计划、实施计划并及时评估计划,从行动实践中掌握职业技能,习得专业知识,进而构建起关于职业的经验、知识和能力体系。教师通过“咨询、计划、决策、实施、检查、评估”等一系列整体行动,促进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勇于承担责任的行动力提升,让学生更好地适应未来的职业生涯和社会生活。行动教学法不是某一种具体的教学方法,而是一系列体现行动导向的教学方式或方法,如项目教学法、大脑风暴法、卡片展示法、文本引导法、模拟教学法、角色扮演法、案例教学法等。学生成为学习过程的中心,教师的角色就是学习过程的组织者与协调人,通过组织协调学习行动从而实现学生“做中学”的学习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