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导航 » 教育 » 正文
文学创作的“语言革命”
 
更新日期:2020-12-11   来源:   浏览次数:171   在线投稿
 
 

核心提示:80年代以启蒙精神、精英话语为主导的时代语境,蕲求释伤痕与反思重负的集体无意识,历史反思向纵深发展的逻辑必然,渴望对电影进行从内容到形式上的颠

 
 80年代以启蒙精神、精英话语为主导的时代语境,蕲求释伤痕与反思重负的集体无意识,历史反思向纵深发展的逻辑必然,渴望对电影进行从内容到形式上的颠覆性变革的强烈愿望等成为推动张艺谋电影横空出世的外部合力,而真正对张艺谋的电影观念、电影形式起到决定性影响的内在力量则是20世纪80年代中期出现的以莫言、苏童、余华等人深受现代主义思潮影响的文学作品。
“人们对现代主义文学的接受是从表现技巧和手法开始的,文体形式和新的表现技法的认知和接受是新时期文学观念嬗变的最初形态”。传统的文学观念强调形式为内容服务,忽略了文学作品的本体与叙述技巧的功能和价值。80年代中期,当现代主义文学思潮与文学理论已经深深影响了马原、莫言、苏童、余华、格非等人的创作观念以后,“说什么”已经变的不重要了,“怎么说”才是目的。符号论美学家苏珊·朗格的论述或许可以提供一些对叙述形式和技巧的追求所彰显的重要意义,“艺术品是将情感呈现出来供人观赏的,是由情感转化成可见的或可听的形式,它是运用符号的方式把情感转变成诉诸人的知觉的东西。”这些具有现代性特性的文学作品对叙述形式和技巧成功地赋予了艺术品“意味”,这种“意味”是一种具有生命特性的情绪、感受、意识等等。自古以来,中国“文艺载道”的实用论思想作为一种集体无意识深深地积淀到人们内心深处,中国电影自诞生以来也深受“影戏观”的影响,鼓吹“含褒善贬恶之义”,因此,“说什么”向来比“怎么说”要更重要,与其说20世纪80年代中期出现的这场“文学革命”是与张艺谋神话的不期而遇,更不如说是小说给予了张艺谋创作的灵感。
点击在线投稿
 

上一篇: 文学创作的“语言革命”

下一篇: 文学创作的“语言革命”

 
相关论文导航
 
 
 
 
 
 
 
相关评论
 
分类浏览
 
 
展开
 
 
 

京ICP备2022013646号-1

(c)2008-2013 聚期刊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声明:本站仅限于整理分享学术资源信息及投稿咨询参考;如需直投稿件请联系杂志社;另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告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