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导航 » 政治法律 » 正文
防止返贫面临的现实挑战
 
更新日期:2020-12-14   来源:   浏览次数:264   在线投稿
 
 

核心提示:(一)制度期望与脱贫实践之间存在矛盾从政策制定者角度分析,精准扶贫基本战略对打破减贫瓶颈具有关键性意义,是经过实践证明行之有效的减贫手段,从

 
 (一)制度期望与脱贫实践之间存在矛盾
从政策制定者角度分析,精准扶贫基本战略对打破“减贫瓶颈”具有关键性意义,是经过实践证明行之有效的减贫手段,从而容易形成“路径依赖”,在思维上将“减贫”与“防止返贫”等同起来,失去政策创新动力,跟不上实践发展。从政策执行者角度分析,脱贫攻坚战是一场持久战,由于长期在高负荷、高压下工作,部分人精神上和身体上产生厌倦、抵触、逃避进而敷衍的状态,加之一些扶贫干部扭曲的政绩观,忙于应对考核验收找“对策”而不是在注重脱贫实效上下功夫,导致出现虚假脱贫、“数字”脱贫和“指标”脱贫的现象。从贫困人口角度分析,脱贫之后的个体需求扩大,政策的理性设计与其心理预期之间存在一定差距,超过一定时间就会降低参与政策实践的热情。再者制度规划对于深度贫困地区因其本身发展程度的滞后性和发展空间的脆弱性致使本区群众并未感受到翻天覆地的变化或相对于其他地区脱贫速度和程度仍然过慢,从而打击贫困群众积极性,滋生负面情绪。
(二)塑造农村脆弱群体的可持续性生计空间需要一个缓慢过程
农村脆弱群体是指在面临危险、冲击和压力时所表现出的抵御能力不足、不安全和易受灾的群体,包括生存环境脆弱和自身能力脆弱两个方面。生计包含农户生存所需要的全部资源,以及获取这些资源的方式,主要与自然环境资源、当地基础设施建设、家庭资产、参与组织生产的能力和机会等有关。可持续性生计空间的塑造就是以某种方式切断使农户致贫和返贫的链条,补齐短板,将自然因素、社会因素、政治因素、劳动力因素等进行重新优化组合,使农户不仅能够长期稳定获得社会认可的生活水平,并且对不确定风险具有一定的抵御能力。在当前时期贫困直接表现为吃饭、穿衣、医疗、住房、教育、饮水这六个方面中的一个方面或者几个方面长期达不到脱贫标准。“断血性返贫、狩猎性返贫、失敏性返贫、转移性返贫、传递性返贫” [2]仍然是未来持续存在的隐患,“产业发展基础薄弱,易地扶贫搬迁后续帮扶措施乏力,稳定脱贫长效机制没有建立,贫困群众内生动力不足、陈规陋习难改” [3]等困难和问题还需要我们长期逐步解决。
(三)农村整体经济发展与精准扶贫目标两者的利益联动机制尚待完善
扶贫产业是在政府主导下,将一部分市场资源投入贫困地区,带动当地经济发展的重要扶贫措施。产业扶贫的优势在于能够按照效益最大化原则,对贫困地区的劳动力、土地、资本等要素进行重新整合,在生产过程中对贫困户进行岗位培训和就业培训,激发贫困人口的内生动力,推动当地尽快形成特色产业,带动乡村人口回流。在实际政策执行中,一些企业以扶贫为借口过度掠夺贫困地区的自然资源,破坏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可持续生计生态环境。地方在引进扶贫项目时,追求短期效益,脱贫后续乏力,并且产业同质化严重,增大了市场竞争风险。当前向深度贫困地区转移的产业以劳动密集型企业为主,企业本身面临转型升级的困难,加上自然、交通和劳动力条件约束,产业发展的可持续性有待加强。村镇自身的集体经济由于资金投入规模小、市场融入难度大,无法实现规模化经营,抵御市场风险能力弱。贫困户大多存在缺劳力、缺技术、承受风险能力低等原因,进入市场的欲望低,参与扶贫项目的意愿不强,使等靠要思想滋长。依靠贫困人口的内生动力脱贫是个体长远发展的根本途径,但是贫困人口在整个经济基础薄弱地区没有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情况下,想要稳定脱贫、不返贫是十分困难的,几乎不可能。
点击在线投稿
 

上一篇: 防止返贫面临的现实挑战

下一篇: 防止返贫面临的现实挑战

 
相关论文导航
 
 
 
 
 
 
 
分类浏览
 
 
展开
 
 
 

京ICP备2022013646号-1

(c)2008-2013 聚期刊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声明:本站仅限于整理分享学术资源信息及投稿咨询参考;如需直投稿件请联系杂志社;另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告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