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计学》是财务管理类专业的一门核心专业课程,也是审计和CPA(方向)上最重要的专业课程。目的是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基本的审计理论,方法和操作技能,基于循环审核,能够应用各种基本的审计方法进行规范监督、鉴证和评价的能力,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1、《审计学》课程教学现状
《审计学》是公认的“难教、难学、难懂、难测”学科,学生们普遍认为,这门课程的知识都是比较乏味、枯燥、晦涩。根据调查,主要的问题是:
(1)教学方式和手段单一。教学过程主要集中于解释概念和理论,教学内容主要基于理论课,缺乏讨论最新的审计案例,缺乏与师生之间的教学的互动。教学方式和手段过于单一,只能让学生在短时间内获得暂时性的理解和记忆,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所获得的知识将会逐渐被遗忘,需要再次花费大量的时间去重新整合和学习。唯一的学习模式允许学生获得暂时的理解和记忆,并且随着时间的流逝,所获得的知识将逐渐被遗忘,必须加以巩固和重新学习。
(2)考评方式单一。传统的“唯卷唯分”的考评方法,侧重在考评学生,是否已获得相关的审计学理论知识,是否掌握运用于解决实际问题的知识,却很难、很少有好的方式进行考评。而且,评分过程过于标准化和不灵活,这种考评方法过于依赖于测试学生的“知识记忆”,而忽略了学生利用审计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难于提高学生的整体质量和创新技能。
(3)教学目标忽略审计思维的培养。《审计学》课程学习,不只是单单要求学习审计的基础理论,还必须要学习和运用,在实际的审计业务中的方法和思维。当前,在《审计学》课程的教学中,教学目标仍然片面的集中在知识目标的培养,片面地强调知识的传承和应试技巧的训练,忽视了对审计学逻辑思维的培养,从而导致学生不会灵活地运用所学的知识分析日常出现的审计问题。
(4)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差。高校的传统观念和教学模式,学生对抽象和难以理解的审计学知识,无法激励起学生的学习自主性,热情和创造力。另外,学生对学习过程不那么感兴趣,因为师生之间没有双向交互,不能在上课之前主动进行预览,下课后被动地接受知识,不能积极地进行复习,并且自主学习能力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