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美术教育。传统教育更多的把技能教育作为主要目的。但是儿童美术教育不仅仅是技能,更多的是儿童思维用艺术的方法表达。儿童2岁到8岁期间,记忆在成人后会逐渐浅淡,大部分记忆会转化为潜意识记忆。能够在教育中让学生充分表达自己的思想是非常重要的。例入,怎么用点、线、面这样简单的造型来表现自己的想法和诉求。用图案形象来表现他们想要表达的思想。每一个形象都包含某种形象,但是对于形象的集合,我们不能说它包含了我们或者不包含我们,因为内在性和外在性知识存在于形象之间的关系。亨利·伯格森的《物质与记忆》中这样表示形象的关系,美术教育本身就是儿童用形象表现出自身的内在性或外在性知识。所以美术教育不同于其他一些教育模式。它是靠思想的发挥启迪与感情的宣泄。在教学方面,不能有强制性,不能有偏激的导向性。在儿童美术教育中要注意儿童的个性,理解和关心儿童。儿童美术展这时候就非常需要。其能够让儿童潜意识记忆中增加更多新的认知认识另一方面也能够更加理解包容别人。
首先,兴趣引导。教师要了解儿童的心理需求和学生的兴趣所在,贴近生活,画熟悉的事,教师能够走进儿童的内心去了解他们。让他们能够把世界的模样展现在他们的画纸上。让儿童去感知社会和世界。比如,带儿童去触摸大自然。如花朵或触摸落叶等,运用地上的落叶或者花朵去创造自己的画,绘画工具不仅仅局限于画笔,画面载体也不仅仅局限于纸张上。充分的调动儿童去思考和反思自己的作品。发散思维和引入美感的体验,激发儿童的思维表现能力和创作能力。
儿童美术方面,由于我国的儿童美术过多的重视技巧,很多教师指定儿童绘画的步骤和绘画的方法。限制了儿童自身的思维发散,使其对于美术的兴趣受挫。所以儿童美术教育要以儿童自身兴趣为主导,更多的扩大儿童的眼界和儿童本身的思维。
教师可以运用儿童的好奇心,引导儿童进行思索,使儿童运用自己的方式去了解这个世界。儿童自由的创作作品和自由的想象是非常重要的,通过自主的观察、记忆、体验,创造出一系列活动。让儿童能感受这个社会。
当然在儿童的美术教育中,让其自然发展,不代表教师可以不用去教。而是对于教师本人有更高的要求,需要教师提高自身素质。教师对于不同的儿童要因人而异、因材施教,不能强制儿童都一个技法和技术。对于不同的儿童要有不同的启迪,有不同的要求和不同的教法。本身美术教育就是一种智力教育,教师需要引导儿童去自己探索、了解、认识美术资料。
在儿童美术的教学评价方面,要给予儿童公平、客观,鼓舞的合理成绩评价。在儿童美术教育中评价不是教育的结束而是儿童教育的延续和未来教育的开端。在传统儿童美术教育中,往往以作品的相似度为评价标准,这就忽略了艺术本身的多样性,其没有一种统一的标准和答案。在儿童美术的教育中只有儿童个人的发展和儿童个性的培养,只有儿童充分的发挥想法才能够让其发挥自己的创造能力。因此在教育评价中,教师对于儿童美术的作品评价,不应该以偏概全,以教师本身主观性为主体,而应该在评价中充分的运用鼓励和支持。对于儿童本身要学会倾听儿童自身的想法,多发掘学生的优点和长处,不要打击其艺术学习的积极性,这样才能给儿童的艺术成长提供一个有利的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