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单一的功利化目标倾向,忽视人际沟通与能力提升。在与学生的沟通交流的过程中,有大量学生表示选择继续升入本科阶段学习是因为想找到更好的工作。有学生指出:“找工作、考研、考证、评职称、工资定级、留学、职称评定都跟学历明显挂钩,专科毕业在未来的机会明显较少”。当被问及在学校中是否有意识地提升自己其他方面的能力,是否注重与其他同学的沟通、交流及合作时,则表示:“大家都有自己的计划安排,大三了也没有时间考虑其他方面,最主要的是想想自己怎么能顺利毕业,平时课程压力也比较大,根本没有时间参加其他课外活动”。对于学生的这些想法,笔者联想到张德胜等学者对于工具理性的论述,他们认为工具理性指人们选择有效的手段去达到既定目标。学生们对于升学之后的目标确立仅仅是为了就业,为了考证,而不考虑自我发展,不考虑能力提升,显然是重视工具理性而忽视价值理性的体现。
(二)较低的学习过程投入,欠缺知识整合与批判思维。深度学习一个重要表现是在学习过程中不断进行反思和监控,这意味着学生能够经常性的审视自己,不断尝试通过各种方式调节自己的学习状态。专插本学生由于学科背景差异性大,在学习中通常处于被动接受课堂知识的过程。在教学过程中明显感受到学生对于相关问题的讨论表现得并不积极,师生之间、同伴之间的互动较少,当寻问课堂内容是否存在疑点希望得到学生反馈时,很多学生会回答没有或选择沉默,但在随后的课堂测试中结果却差强人意。这表明学生并没有做到对所学知识的自主反思,并没有真正深入理解知识要领,更不要提知识整合运用及批判思维的形成。
(三)较差的学习效果呈现,理论知识基础薄弱。职业院校和本科学校的人才培养目标是不一样的,因此教学计划、课程设置也存在较大的差异。《失去灵魂的卓越》一书的作者哈瑞·刘易斯曾提到“大学的使命是塑造学生,使学生获得更好的学习经历,学生是本科教育的关键和核心”,因此,本科教育是主张学生多方面能力提升的通识教育而非仅仅关注就业技能。很多专插本学生的升学目的是就业,在学习中强调有用的操作能力和技巧,对于理论知识的学习热情并不高。带着这样功利化的学习目的,使得这一类学生升入本科院校之后并不会沉下心来认真进行理论知识的学习,全方位提升自己的能力,显然与专插本教育政策实施初衷相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