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导航 » 教育 » 正文
高校微课研究与发展情况
 
更新日期:2020-12-23   来源:   浏览次数:159   在线投稿
 
 

核心提示:(一)关于微课概念和特点的认识关于微课的概念,国内最早是由广东省佛山市教育局的胡铁生于2011年提出的,并由此兴起了对微课的关注和研究。归结以来

 
 (一)关于微课概念和特点的认识
关于微课的概念,国内最早是由广东省佛山市教育局的胡铁生于2011年提出的,并由此兴起了对微课的关注和研究。归结以来,大致可以归纳为两类:1.综合变化的概念认识,如胡铁生总结归纳了微课概念内涵的三个发展阶段和侧重点,指出微课经历了一个从微型教学资源到微型教学活动再到微型网络课程的变化历程,涉及到资源、教学和课程三个概念范畴,但其内涵的共同之处都以“微视频”为核心。2.单一角度、单一范畴的概念界定,如“微课就是微视频”说,王竹立基于微课和网络、视频的紧密关系,认为微课几乎等于微视频,只要是用于教与学就是微;再如“微课是教学资源”说,郑小军基于微课和翻转学习、混合学习、移动学习、碎片化学习等关系认为,认为微课是为支持这些学习方式的数字化学习资源包。
总体来说,关于微课概念内涵特点的研究主要有两个趋同性:1.尽管对微课的概念内涵界定视角和理解不尽相同,但在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领域以及不同学科之间微课的核心要义基本具有普适性;2.微课概念的关键点基本都强调以微视频为主要载体、针对具体知识点进行教学设计、与课堂教学结合起来实施。微课的概念内涵关注了教学载体、教学设计和教学实施,但几乎没有提及教学效果及其应用和评价,这与OBE理念所强调的关键点不一致,这也可能是微课的教学价值没能真正得到充分体现的缘由之一。
(二)高校微课的主要研究视角及其认识
1.从融合发展的角度研究微课对教学改革的意义。微课是新信息技术和教学改革的共生产物,打开了课堂教学模式改革与创新的突破口,利于改善高校教学环境,构建课堂教学新生态。一些研究者也以信息技术下的翻转课堂、慕课、混合式学习等教学模式为参照进行关系研究,认为微课不等于微视频、系列微课近似于慕课,基于微课推行翻转课堂、慕课及混合式教学,可以为改善传统的课堂单一教学模式提供新思路、新途径。如,杨薇等提出基于“微课+SPOC”的“互联网+”混合式教学模式不是课程形式的转变,而是应用方式的转变、教学观念的转变,优化了学习环境和学习方式。 
2.从建设技术角度研究微课的制作和开发。这个角度的研究大致分为基于实践的纯技术操作和基于理论认识的模型设计两个方面。技术操作上,基本都是讨论微课的制作步骤(选题、讲稿设计、课件制作、录屏等)、构成要素(课件、动画、视频等)、技术支持(常用软件、器械配置、拍摄、视频音频字幕、后期美化)等。模型设计上,刘名卓等在分析“微课程”与“微讲座”“微视频”等概念及其关系的基础上,构建了微课程设计概念模型,作为微课建设的支持框架;蒋立兵等基于ARCS动机模型和深度学习理论,构建了微课设计的理论模型,明确了微课的八个要素。
3.从教师角度研究微课对教师专业发展的促进。从实践层面来讲,微课产生之初甚或备受关注高峰期间,是和教师教学竞赛密切相关的,后来才介入课堂教学和教师培训等。可以说,微课掀起了一场教师“微学习革命”,在学习观念、知识创生、教学信息技术和素养等方面,教师通过微课的应用、开发及研究-实践-反思-再研究-再实践-在反思的过程实现自身的螺旋式专业发展。
4.从教学应用角度研究微课的价值追求。微课的价值追求是微课制作、应用和发展的方向指导,关系到微课的深入与长远发展,大致可从学术视角和应用视角两个方面考察。蒋立兵等基于微课的课程属性和教学属性,提出微课应该以激发学生动机为前提,以促进知识理建构和学生深度学习为追求目标。 赵子龙(2015)等基于应用驱动理论,理解微课要考虑微课的发展性,设计和开发微课要考虑师生的工作学习场景及状态,关键是让师生认识和感受到其在课堂教学中的实际用处。 
点击在线投稿
 

上一篇: 高校微课研究与发展情况

下一篇: 高校微课研究与发展情况

 
相关论文导航
 
 
 
 
 
 
 
相关评论
 
分类浏览
 
 
展开
 
 
 

京ICP备2022013646号-1

(c)2008-2013 聚期刊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声明:本站仅限于整理分享学术资源信息及投稿咨询参考;如需直投稿件请联系杂志社;另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告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