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导航 » 教育 » 正文
“若”训“之”的考察
 
更新日期:2020-12-23   来源:   浏览次数:192   在线投稿
 
 

核心提示:.1若的引申义列若字本义,除《说文》外尚有诸多观点。根据其古文字字形,主要有如下几说:(1)象跪坐理发使顺之形。商承祚《甲骨文字研究》:(若)

 
 .1“若”的引申义列
“若”字本义,除《说文》外尚有诸多观点。根据其古文字字形,主要有如下几说:
(1)象跪坐理发使顺之形。商承祚《甲骨文字研究》:“(若)金文作(亚若癸㲃毛公鼎)《尔雅·释言》:‘若,顺也。’此象跽人举手而顺发,故有顺谊。敬诺之时必巽顺,故又引申而为应诺之诺,从言乃后起。《说文》‘择菜’之训,非其朔也。”
(2)象俘虏披头散发举手之形。单周尧《读王筠<说文释例·同部重文篇>札记》:“窃疑此字象俘虏散发举手之状,故凡事巽顺,无不应诺也。甲骨文有续L·16·1字,象人举手跽足与同,惟头上有与童、妾等字同,殆即郭沫若所谓‘古人于异族之俘虏或同族中之有罪而不至于死者,每黥其额而奴使之’者也。”
(3)最初取象于巫师两手向空中舞动。臧克和《释若》:“在殷人占卜过程中,上帝祖先神对巫祝者的卜问、祈求等作的答复为‘若’(诺)、‘弗若’(弗诺),也即是殷墟卜辞里几乎每一条全辞上都必定要出现的结果之义;‘若’(诺)、‘帝若’(帝诺)、‘帝降若’(帝降诺)……‘若’在初取象,为巫者两手向空中舞动,(甚且披头散发以传达进入降神、神我为一,施行巫术活动的状态)……孳乳增加字素‘口’,更清楚地传达出施巫降神者,不但是手在舞动,口中也许还要念念有辞:传达上帝‘然诺’之词当然也要有待乎口授。”
这几个意象存在一定的共同性,即以跪坐之人为主体,只不过上部是手是发有所差别。结合其引申义列,“若”在文献中的用例大致都沿着“顺”的核心义展开。《尚书·虞书·尧典》:“乃命羲和,钦若昊天,历象日月星辰,敬授人时。”司马迁写《史记》时引作“敬顺昊天”。《孟子·告子上》:“乃若其情,则可以为善矣,乃所谓善也。”赵岐注:“若,顺也。”孟子秉持“性善说”,他认为仁义礼智四端“我故有之”、“非外礫我”,只要顺应人性人情就可以为善。引申为惠、善,《汉书·礼乐志》:“广大建祀,肃雍不忘,神若宥之,传世无疆。”颜师古注:“若,善也。”
由“顺”发展出“及、至”义。《老子》:“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河上公注:“若,至也。”《国语·晋语五》:“病未若死,祇以释志。”病未若死,即未及死。如果涉及到两个物体相互比照,用作形容词有“保持一致、等同”义;用作动词,表示“相似”或“相称、比得上”。如《论语·学而》:“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孟子·滕文公上》:“布帛长短同,则贾相若;麻缕丝絮轻重同,则贾相若。”近几年有关语法化的研究论文也将“相似”这一义项称作“若”的“象似义”,并认为这是“若”可作假设连词、表示“假如、如果”的产生来源
其余实词虚化的用法诸如:
用作连词,位于句中,表示顺接关系。《仪礼·既夕礼》:“朔月若荐新,则不馈于下室。”《楚辞·招魂》:“和酸若苦,陈吴羹些。”
辞典中还归纳了连词“若”可表选择或转折关系。以《汉语大字典》为例:“⑯2.表示选择关系,相当于‘或、或者’。《左传·定公元年》:‘若从践土,若从宋,亦唯命。’4.表示转折关系,相当于‘至于’。《荀子·劝学》:‘故学数有终,若其义则不可须臾舍也。’”应当说,“若”在这些文本中所起的作用是带出小句、罗列情况。根据上下文语境,多种情況并列(“若从践土,若从宋”,指服从践土之盟、服从宋国两种情况),就有选择意味。而“若”表示转折,实则是另提起一事,或称为“话题标记”,可对照“至于”的词义演变
用作助词,位于句首时为发语词,引出下文。如《尚书·周书·大诰》:“若昔朕其逝,朕言艰日思。”又《吕刑》:“若古有训,蚩尤惟始作乱,延及于平民。”这里的“若”都是句首助词,无实义
通过对“若”词义的整理,可知它的引申义列都围绕着“顺”展开。由实词衍生出虚词的用法,位于句中常用来引出下一小句,具体可表示顺接、选择或转折;位于句首,无实义,起“提引”“连接”的作用等等。
1.2固定结构“若夫”
“若”有时与“夫”连用,组成固定结构。“夫”在句首与“若”用法相同,是“发声”词、“发言之端”,如《左传·隐公三年》:“夫兵,犹火也,弗戢,将自焚也。”《孟子·离娄上》:“夫人必自侮,然后人侮之。”解惠全、崔永琳、郑天一《古书虚词通释》认为:“此项用法旧称发语词、语首助词,今或称句首语气词,表示要发表议论或做概括性的总结。它是由指示代词虚化来的。指示代词‘夫’可以表示泛指,词义弱化而成为助词。”杨树达《词诠》从语句衔接的角度也称其为“提起连词”。
点击在线投稿
 

上一篇: “若”训“之”的考察

下一篇: “若”训“之”的考察

 
相关论文导航
 
 
 
 
 
 
 
相关评论
 
分类浏览
 
 
展开
 
 
 

京ICP备2022013646号-1

(c)2008-2013 聚期刊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声明:本站仅限于整理分享学术资源信息及投稿咨询参考;如需直投稿件请联系杂志社;另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告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