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高校的三大基本职能涵盖了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而且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人才培养以及科学研究这两项最基本的功能最终指向也是服务和推动社会发展,服务社会发展的功能越来越凸显。从高校的基本职能出发,高校应当更多关注社会,利用自身学科优势和人力智力资源优势,成为加强防范和应对突发公共事件教育的“桥头堡”和“排头兵”。不过,客观而言,从“新冠肺炎”重大疫情带来的后续影响方面来看,广大高校还有很多方面亟需加强和完善提高。
首先,高校在公共突发事件教育方面需要切实发挥出其人力和智力优势,做好公共突发事件教育。高校的教育课程体系里面缺失诸如新型冠状病毒等疫情在内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以及地震、海啸、泥石流等自然地质灾害,网络信息新型战争以及这些事件带来的网络舆情应对等方面准备和应对不足,没有充分发挥出来应有的作用。高等教育现代化不仅仅包括大学校舍、运动场馆等硬件设施保障系统的现代化,尤其要重视加强和提升高校教育课程的现代化水平,更应该包括提升广大师生社会公共安全意识的课程体系现代化。如果不从高校的课程体系建设中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增加社会公共重大突发事件预防与教育的相关内容,树立广大师生公共安全应对意识和知识常识以及必要的素养,消除一切可能引发重大社会波动的潜在隐患,那么,我们所标榜的教育现代化乃至社会治理现代化并不能称之为真正意义上的现代化。换句话来说,只有实现了人的现代化,才能真正实现其他领域的现代化。
如果说学校目前面向广大师生乃至社会公众开展心理调适与干预旨在从心理方面来控制疫情带来的内心压力,那么,开设公共突发事件应对相关课程则是着眼于未来而构建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全方位防控体系来预防重大公共突发事件。建议教育主管部门对现行高等教育体系中的教学科目、教育课程、包括教辅材料等各项教育资源进行摸底排查,通过调整现行教育课程内容知识体系,增加补充完善提高广大在校师生社会公共突发事件的认识、应对、防控和治理、预防的综合能力,从而为社会治理现代化打下坚实的基础。
同时,建议教育主管部门和高校切实加强诸如数学、地质、生物、医学、化学、信息技术等基础学科人才培养力度,要着眼于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迫切需要实际,选拔那些志向高远、基础扎实、热衷科研的英才、天才乃至“奇才、偏才、怪才”,培养一批能够坐得住冷板凳的拔尖创新型研究人才。明确这些基础学科人才培养的目标和未来发展,不能被“就业率”束缚住基础学科人才培养的翅膀,进而动摇国家战略人才储备的根基。切实加强包括面向全体学生增设相关通识课,加强突发事件到来时的应对能力培养,通过信息技术手段和通讯技术,构建多维社会支持系统,做好身心心理压力应对,甄别海量网络信息,在广大师生群体中间传播正能量!
其次,高校迫切需要加快现代化教育技术和手段现代化进程。“新冠肺炎”重大疫情爆发正值春节寒假,高校的学生和教师大多不在校学习、生活和工作,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学校人员密集带来的交叉感染风险。春季开学在即,各大高校严格按照上级教育主管部门的要求和部署,采取了推迟开学或者调整和变更学习方式等举措防止疫情的蔓延核扩散,必须认识到“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的教育教学面临的诸多现实问题。其中,最大的挑战莫过于线上授课或者网络课程的实施过程中遇到的一系列问题或者技术难题。保守估计,目前的高校教师群体中,至少有半数甚至更高比例的教师不太熟悉新型教育模式,尚未掌握网络同步授课、录课等现代教育技术,甚至一定程度上还对网络课程、在线课堂存在心理上的抵触。再就是对于这些新型教育方式方法如何去有效管理课堂、诱发学生学习动机、评价学生学习效果、疑难问题答疑等方面存在方法上、技术上的几道“难关”。因此,如何尽快让更多的教师利用“余额不多”的假期时间,尽快掌握和熟练新型教育技术,真正做到“停课不停学”,是摆在各高校教育教学和教务部门面前一道迫在眉睫的难题。